
3月25日上午港聞提要:
1;張舉能獲委任終院首席法官 法律界議員質疑任命有政治目的
2;調查:近六成家長因疫情引發壓力
3月25日上午港聞:
(編者按:引發當前全球肺炎疫情的病毒來自中共統治下的中國,也因中共掩蓋疫情而向全世界播散。這次大瘟疫中,武漢人是受害者,湖北人是受害者,中國人是受害者。為了區分中共和中國,稱“中共病毒”和“中共肺炎”。 )
1;張舉能獲委任終院首席法官 法律界議員質疑任命有政治目的
【希望之聲2020年3月25日】(本台記者鄭銘綜合報導)香港司法機構最高負責人,現任終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即將卸任,特首林鄭月娥宣布委任終審法院常任法官張舉能為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法律界立法會議員批評林鄭此舉是將任命政治化。
林鄭月娥星期二早上出席行政會時宣布,接納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推薦,任命終審法院常任法官張舉能為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接替明年退休的馬道立。她讚揚張舉能法官是一位極具才能的法官,在司法界深受敬重。但任命仍需獲得立法會通過,並於2021年1月11日生效。
法律界立法會議員郭榮鏗回應時指,距離現任終院首席大法官馬道立退休,仍然有十個多月。批評林鄭月娥突然提早宣布任命,質疑背後有政治目的, 逼使內會盡快選出主席,讓政府繼續推動惡法。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兼大律師的陳淑莊亦指出,林鄭旨在挾司法機搆威迫立法會,滿足一己政治企圖。她說,當年任命馬道立,由宣布到立法會通過不足三個月,而首任首席法官李國能的任命,只有30多天。今次的任命完全無迫切性在本屆立法會會期內通過。
大律師公會前主席梁家杰認為,張舉能是个较保守的法官,但仍希望張舉能明白在法治風雨飄搖的凶險時刻,接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有氣魄承受各方壓力,有決心捍衛香港自由、人權、法治、司法機關獨立。
2011年張舉能升任高院首席法官,在梁頌恆及游蕙禎被取消立法會議員資格的上訴案中,有關人大釋法的判決引來爭議,判決亦影響深遠,容許行政手段作政治篩選,是挑戰香港的人權自由及選舉。2014年「佔領旺角」期間,有市民入稟挑戰的士團體的禁制令,亦被張舉能駁回。
2;調查:近六成家長因疫情引發壓力
【希望之聲2020年3月25日】(本台記者李晓怡綜合報導)香港青年協會公布最新調查,顯示有近六成的受訪家長,因疫情令他們經常或間中引發壓力;超過七成人在無法處理壓力時會出現負面情緒。
調查機構由2月17日至3月1日,以網上問卷方式訪問了221位家長。當中59.4%受訪家長表示,因疫情令他們經常或間中引發壓力。家長最大壓力來源是購買防疫用品佔19.5%;與疫情相關公共衛生事項佔16.7%;以及處理因子女停學而引伸的事項佔15.7%。
調查顯示,有73.2%的受訪家長因無法處理壓力時,會出現負面情緒。當中最多是焦慮(18.5%)、無奈(17.6%)及緊張(16.6%)。他們認同物品支援(28.6%)、知識支援(18.6%)及情緒支援(17.4%)可幫助改善相關壓力。
青協「家長全動網」主任凌婉君表示,面對疫情全球大流行,大部份家長要兼顧子女健康、安全和自身的工作而身心俱疲。家人長時間在家,是難得的相處機會,但亦容易出現磨擦。不少家長擔心家庭防疫用品不足而觸發負面情緒,建議先實際預計每星期使用量,若發現不足,可主動尋找社區及朋友協助。
青協臨床心理專家馬瀚祺表示,疫情令社會瀰漫緊張的氛圍,家長容易感到不安、焦慮、無奈及緊張。這些情緒會伴隨不同的身體反應,如頭痛、食慾不振、手震等,家長要多加留意,如果過度出現緊張情緒時,要適時尋求專業人士協助。並建議家長,每天抽出一段短時間做有益身心,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放鬆自己。
责任编辑:李涛
++++++++++++++++++++++++++++++++++++++++++++++++++++++++++++++++++++++++++++++++
24小時不間斷:手機APP:SOH
希望之聲粵語網站:www.sohcradi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