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聲2023年1月30日】(本台記者楊正綜合報導)俄烏戰爭已經持續將近1年,毫無緩和跡象。近日,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加強攻勢,以期在開戰週年前取得戰果。烏克蘭呼籲西方國家加速交付坦克,並希望西方國家還能援助戰機和長程飛彈。美國前總統川普表示,如果他當選總統,24小時內可促成俄烏和談。
俄軍發起猛攻 烏東小鎮一片末日景象
據CNN報導,位於烏東頓內茨克州西南部的小鎮「布格列達爾」成了俄烏軍隊這幾天最激烈的戰場。空拍畫面可見,這個人口約15000人的小鎮陷入火海,黑煙不斷竄出,好幾棟建築被炸出巨大的缺口,一片末日景象。
當地居民說:「他們三天都用冰雹火箭炮,昨天就有人喪命。」
烏克蘭士兵說:「每天(轟炸),我最多算到9次(轟炸),很多地方被擊中。」
CNN分析,俄軍想掌控整個頓內茨克,如果進攻人口多的大城市代價太大,因而選擇在布格列達爾這樣的小鎮開闢戰場。
CNN記者說:「俄羅斯現在採取的就是人海戰術,砲兵軍團不斷進入戰場。」
在另一個烏東前線巴赫姆特,烏克蘭第28機械旅正開著老舊的蘇聯制「T64坦克」對抗俄國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
烏軍第28機械旅士兵說:「這發射系統很舊算是半調子,但非常有效射得很精準。」
但實際上,這些坦克經常拋錨,萬一碰到俄軍的T-90坦克,需用三輛T64坦克圍攻才能抵擋。
CNN記者說,烏克蘭在戰場上使用的很多戰車都很老舊,這也是為什麼他們需要西方製造的新型戰車,他們說需要三、四百輛來扭轉戰局。
頓內茨克州長基里蘭科(Pavlo Kyrylenko)在Telegram表示,俄國昨天對頓內茨克州的攻擊造成4名平民死亡、17人受傷,其中巴赫姆特鎮有1人死亡。
瓦格納集團同一天在Telegram上稱,旗下部隊已控制布拉霍達特內。烏克蘭軍方今天則宣布擊退了俄軍在該地區的攻擊,同時表示擊退了俄軍在頓內茨克州另外13個聚落地區的攻勢。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俄軍準備在侵略烏克蘭滿一周年,下個月24日前,控制整個頓內茨克州,更準備要發動大規模攻擊。」
烏克蘭官員呼籲西方國家加速交付坦克。
美國白宮國安顧問柯比表示,「豹2坦克應該是從德國,以及從其他歐洲盟國送過去,相對會比較快到,也許能趕上春季夏季幫到烏軍。」
除了德國、波蘭和加拿大,西班牙也表示願意提供豹二坦克給烏克蘭;英國向烏克蘭提供了14輛挑戰者坦克( Challenger);另外,美國最快將在下週三,公佈軍援M1艾布蘭坦克的時程。
烏克蘭駐法國大使奧梅成柯(Vadym Omelchenko)表示,「截至今天為止,許多國家已正式證實,同意交付321輛重型坦克給烏克蘭。」
據BBC報導,在一次重要的進攻行動中,一個裝甲旅通常至少包括70輛坦克。報導援引英國陸軍皇家坦克團前上校德-布雷頓-戈登(Hamish de Bretton-Gordon)說,若烏克蘭有更多的坦克,軍隊便能嘗試在不同地方同時開展進攻,就像去年在北部和南部那樣。
曾指揮過一個英國挑戰者坦克中隊的德-布雷頓-戈登解釋,西方製造的坦克的一大優勢是它們能夠在夜間作戰。
報導說,在現代戰爭中,坦克一直是一個關鍵進攻因素:攻破敵人的防線和奪回領土。有效地使用能讓坦克提供移動火力、防衛、攻擊,甚至發揮突襲的效果。集中一定數量的坦克,可以瓦解敵人的防禦。但坦克也需要砲兵的支持,用以削弱敵人防線,然後在步兵的支持下守住奪回失土。歷史告訴我們,單靠坦克並不能贏得戰鬥。
據悉,除了坦克外,英國還提供給烏克蘭30門火砲和裝甲車來運送和保護部隊,另外還有掃雷和架橋車輛。美國提供了100多輛布雷德利和斯特賴克裝甲車,德國則提供了40輛馬德步兵戰車。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表示,烏克蘭還需要戰機和長程飛彈。荷蘭外交大臣表示,如果烏克蘭政府提出要求,荷蘭將考慮向烏克蘭提供F-16戰機。斯洛伐克國防部長表示,準備向烏克蘭提供米格-29戰機。生產F-16戰機的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表示,計劃擴大F-16戰機的生產線,以保證任何想向烏克蘭轉讓戰機的第三方庫存充足。
川普:若當選總統 24小時內可促成俄烏和談
據《路透》報導,美國前總統川普28日在新罕布夏州共和黨年會上說:「由於軟弱和無能,拜登把我們帶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邊緣,我們正處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邊緣,(我再說一遍)以防有人不知道。作為總統,我將透過實力帶來和平。」
川普表示,他當總統的話,24小時內就可促成俄羅斯與烏克蘭達成和平協議。
川普隨後前往南卡羅萊納,在該州州議會大廈對現場觀眾說:「2024年的選舉是我們拯救國家的唯一機會,我們需要一個在第一天就準備好這樣做的領導人。我們需要一個能夠挑戰整個體制的總統,一個能夠獲勝的總統。」
川普這一系列露面被視為正式啟動2024年重返白宮的競選活動。新罕布夏州和南卡羅萊納州都被視為潛在的「造王者」(Kingmaker),因為這兩個州是最早舉行提名的州之一,候選人在當地的表現往往決定他們的競選活動。
責任編輯:林莉
本文章或節目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