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次講了一些屈原早年时期的几点经历,正因为有着这几点经历才使屈原有着不同反响的博学和外交才能。
屈原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
所谓贤臣,就是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语辞。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的一生很是坎坷: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怀王让他“造为宪令 ”,即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项。“宪令”涉及推行变法之事。可是,楚国的变法本来就不够彻底,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屈原因為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昏庸的国君还是听信谗言,再度把他流放,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
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到后来,屈原可以说是历尽无数的人间魔难,心中那份对君主的忠,对黎民的爱无法施展而无奈选择了自沉于汨罗江的前夕时候,他才记起从前清风子所说的那句话“汨罗之间,仙界之巅,逍遥自在,安乐无边……” 的意思。一切尽由定数。他长叹一声,進入了那滚滚而淌的汨罗江水,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 用自己的生命给后人留下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见证。
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自屈原自沉之后,中土的百姓真的记起他一生的人文精神,缅怀他那崇高的品格从而逐渐用一种节日来纪念他。他成了这方黎民忠君与爱民的象征……
最后用《论语》中的一句结尾:“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人、为友、为君、为事,皆同此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