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約生於公元前2297年6月6日,卒於公元前2198年8月,享年100歲。大禹是黃帝的玄孫,姓姒,名文命。關於禹的長相,《尚書緯》中說「禹生來就是異像。他身高九尺,有著老虎樣的鼻子,河馬樣的眼睛,牙齒相駢,且有三個耳洞。」《史記?夏本紀》上說,禹為人聰敏機智,能吃苦耐勞;而且他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他勤勤懇懇,莊重嚴肅,是百官的典範,是上古時代偉大的人物。
相傳四千多年前,水神發了怒,把天撞了個大洞,天河裡的水直瀉而下,把大地吞沒了,到處是汪洋。洪水氾濫,百姓因為生活得不到安居而憂愁。堯帝接受「四岳」(四方部落會議)眾人的推舉,任用大禹的父親鯀來治理洪水。
大禹的父親,鯀上天偷了一袋「息壤」。這息壤是神土,見風就增長。鯀十分高興,治水時,他就取出一點息壤,放在水上,然後讓風吹,息壤就變成一條一條的堤壩。鯀想用築堤的辦法來減少洪火的衝擊。可是,他想錯了,水少可以用土堵一堵,可那樣洶湧的洪水,光用土是擋不住的。所以堤壩最後總是被衝垮,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鯀由於只相信築堤壩堵水,結果治水九年沒有成效。
舜即位後,就任命鯀的兒子禹來治水,禹看到洪水滔天,民不聊生,決心治好洪水。禹在接受了舜帝的任命後,與益、後稷一起開始治理九州土地。那麼到底何為「九州」?古時,州和洲本系一字,即今天的島字。而州、島二字古時音是相同的。《說文解字》對此的解釋是:「州,水中可居者。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根據中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禹貢》中的記載,「九州」是指:冀州(今山西、河北、遼南一帶),青州(今山東東部),兗州(今山東西部),徐州(今山東南部、江蘇、安徽北部),揚州(今江蘇、安徽南部、浙江、江西北部)、 豫州(今河南),雍州(今陝西、甘肅),荊州(今湖南、湖北),梁州(今四川)。後來又有周禮九州,指揚、荊、豫、青、兗、雍、幽、冀、并州。現在,「九州」可以泛指中國,是中國的古稱之一。
依據《說文》的解釋,不難推測,當時的洪災十分嚴重,而且分佈廣,可以這樣說,那時的人們大約是湖居的。
再說禹,他首先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地貌。為此,他不辭辛苦,一路上穿山越嶺,樹立木樁作為標誌,以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他常常左手拿著準和繩,右手拿著規和矩,身上還裝載著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隨後,他開始逐步開發九州土地,疏導九條河道,修治九個大湖。
大禹為治水穿山越嶺,腳趾甲都磨光了,一直到三十歲還沒有結婚。大禹愛上的一位塗山姑娘一直等待著他,終於等到大禹來迎娶,但婚後才四天,大禹又去治水了。《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述:「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在民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也是婦孺皆知,而大禹成婚的那四天至今仍是江淮一帶嫁娶的好日子。
在考察、治河的同時,他對於自己,則節衣縮食,住在簡陋的地方,把所有的資財都用來治理河川。他還讓益給民眾分發稻種,種植在低窪潮濕的土地上。又讓後稷賑濟吃糧艱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餘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國都能有糧食吃。
大禹有神力,疏導黃河時,為防止河水倒流,大禹用神力把龍門山闢為兩半讓水流過,於是就有了龍門,鯉魚跳龍門」說的就是這裡。
巫山神女相助
大禹治水來到巫山,這巫山綿延八百里,巖石堅硬異常,更有狂風驟起,刮得天昏地暗,山崖震動,江濤像山峰一樣矗立起來,鑿山的民工有許多喪命於狂風駭浪之中,幾個月來,無法鑿開那堅硬似鐵的巖石,大禹甚為發愁。
西王母第二十三個女兒瑤姬,心地善良,喜歡遊玩。有一天,她帶著侍女和一幫侍臣從東海遨遊回來,駕著彩雲輕飄飄地從巫山經過。大禹見到瑤姬,連忙對空致意,請求瑤姬幫忙。瑤姬既憐遭受洪水災害的人們,又敬佩大禹為民治水的精神,慨然答應。她告訴大禹:要打通巫山,須用火燒。又派出神將狂章、虞余、黃魔、大翳去幫助大禹治水。
大禹非常感激瑤姬的指點,率眾百姓在巫山兩頭放起火來,瑤姬和神將也施展本領,或用電轟,或用雷霹。經過七七四十九個日夜,堅硬的巖石漸漸變軟起來,施工的人們很快就打通了巫山八百里,讓洪水從巴蜀境內流出來,直向大海奔去。
治理後的巫山成為美麗的長江三峽風光。瑤姬也因在打通三峽時耗盡了神力,回不到天上,只能留在人間。她天天站在高崖上凝神眺望,看到三峽風險浪急,許多行船在風浪中沉沒,她就派遣了幾千隻水鳥,輪番在峽谷中飛行,擔任行船的導航,引導人們安全地從峽谷中通過。
瑤姬長久地站在高崖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久而久之,漸漸地化為巫山的一座山峰,後人稱之為「神女峰」。而陪伴她的侍女們,也化成大大小小的峰巒,永遠陪伴著瑤姬,這就是巫山十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