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取消傳統節日,過黨安排的黨節
傳統節日除了過年被中共叫成“春節”外,還有很多被中共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黨節,以黨文化取代傳統文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與修煉、神佛等有著密切的關系。比較重要的傳統中國節日除了新年之外,還有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盂蘭盆會、中秋節、重陽節、冬至,此外還有浴佛節、七夕等。
元宵節在“正月十五”,原本來自于道教的“上元節”,傳說中為天官大帝的誕辰日。漢明帝劉莊因為崇信佛法,于是下令寺院與民間在這一天放燈,象征佛法大明。自此,元宵節也成了燈節。
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時候;端午節一說起源于祭祀屈原、一說源自于龍神崇拜。中秋節起源于周朝,周天王每年中秋要祭月,后漸漸留下了賞月的習俗。重陽節為九月初九,按照中國的術數,“九”象征極高(道家講九層天)、極廣(九州方圓)、極深(九地之下)、長久等等,此時人們賞菊、佩戴茱萸、飲菊花酒等。冬至則是帝王到天壇祭天的日子。
浴佛節在四月初八,又稱佛誕節、龍華會,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日子,這一天善男信女要到寺院進香、參加齋會,舉行布施、放生等活動。七夕是七月初七,源于牛郎織女的傳說。盂蘭盆會在七月十五,是薦亡的節日,起源于佛教中目犍連尊者依釋迦佛開示,設盆齋僧,使其母脫離餓鬼道的典故。
略述中國的節日,可看出無節不與祭祀、神話或佛、道教有關。如果這些節日得以保留,并依循傳統慶賀,則中國文化中與神有關的部分會代代相傳,這是共產黨所不能容忍的。為了割斷中國人和中華傳統文化道德、傳統文化價值之間的承接、聯系,讓中國人不再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保護,完全暴曬和浸泡在黨文化之中,通過日常習俗對民眾進行洗腦,中共除了正月初一這個被改稱“春節”的節日而保留之外,其它傳統節日,無一為中共的法定假日。傳統的節日民俗被中共擠壓得失去了生存空間,不得不遺憾地退出歷史舞臺。
同時,中共制定了其它“節日”,為其統治服務。這些“黨節”包括“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七一黨的生日”、“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
過節的時候,回溯節日的起源常常成為當天的熱門話題,而中共所指定的節日,無一不與“階級斗爭”或“革命”有關,或者是對它自己的里程碑的紀念,這種節日政治化的做法,目的就是讓人順服它的意識形態,以及慶祝中共的成立和發展。不僅如此,在黨節里還不只有放假休息,每到黨節,就組織“歌詠比賽”、“文藝匯演”等,為惡黨歌功頌德。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中共動輒給它的節日冠上“國際”二字,好像真是全世界的盛大節日。到了國外人們才發現除了幾個共產主義小兄弟,人家外國人過的都是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根本沒有“三八”“五一”“六一”的。共產黨故意渲染“工人、婦女和兒童”是被歧視的階級和群體,鼓動他們起來斗爭。其實,恰恰是在共產黨國家“工人、婦女和兒童”才是真正受到壓迫的。共產黨利用這幾個節日不過是為了配合其階級斗爭的需要。
“三八婦女節”常見的活動是評選模范或者是“三八紅旗手”,舉行女性為主的運動會,文藝演出等等,或者是表彰會、慶祝會、聯誼會等集會性的活動。近年來三八節的慶祝被要求搞創新,但不管多少過法,主題可以概括為進一步借節日來加深人們頭腦中“女人半邊天”,“男女都一樣”的黨文化,表現黨對女性的“關懷”,突出黨讓婦女“翻身”,得到“平等”地位,同時讓女模范們對黨歌功表忠心,對其他人進行洗腦。
“五一勞動節”起源于1886年5月1日,以美國芝加哥為中心,舉行了約35萬人參加的大規模罷工和示威游行,示威者要求改善勞動條件,實行八小時工作制。五一變成黨節,慶祝的活動給人灌輸“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另外一個特色就是評“勞模”,從下到上,給工作出色,有成就的人或者是各行各業的突出代表以榮譽,甚至直接吸收入黨,讓人們感覺到自己被承認肯定,高興之余不忘是黨給了自己這一切。通過對這些優秀者的統戰進行對各個行業的進一步控制,同時壯大自己的門面。
“五四青年節”則起源于1919年的“五四”運動,原本一場維護主權的愛國運動,經共產黨宣傳成為“覺悟了的中國無產階級,第一次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臺”的標志。
慶祝“六一兒童節”的主要國家都是“社會主義”或“前社會主義”國家。“兒童節”的起源莫衷一是,中共把這個節日也歸結到“反帝”上。“兒童節”的慶祝活動歸婦聯管,去公園也好,文藝演出也好,孩子過節卻不能做孩子想做的事情,小孩要說大人想聽的“小孩話”,各種活動由老師一手操辦,其意義不單純是慶祝和娛樂,“五講四美”、“做接班人”、“知榮辱慶六一”等等活動的主題都要符合黨的某個階段的政策和要求。孩子們耳濡目染的是黨文化里借文藝之名達到政治目的的一套,還有“主題隊日”、“歌詠比賽”,天真的孩子們從小就被迫適應這套虛偽的做事方式。
不僅如此,六一前后是入少先隊的日子,在“隊旗”下宣誓:決心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從小就把孩子們拉到中共的邪惡政治里邊。
“七一”則是個不倫不類的“節日”,因為中共并非7月1日成立,卻被中共規定為“黨的生日”。實際上,中共是由蘇共在1920年8月派代表維經斯基來中國建立的,黨名也是蘇共所取,當時稱為“第三共產國際中國支部——又稱中國共產黨”,其使命為蘇共所托付的“顛覆中華民國和消滅中國國民黨”的無產階級革命。1921年7月所召開的只是中共的代表大會。從常識推論,也是先有共產黨,后有代表大會。
中共一大是蘇聯人出錢召開的。后來投靠汪精衛成為第二號大漢奸的陳公博是中共創始人,一大代表。他攜新婚夫人借開會機會到上海“公費旅游”,住在大東旅社。7月31日,在陳公博住所隔壁發生一起情殺案。隨后法租界警察來辦案,中共才移至嘉興南湖開會。當時成立政黨是合法的,警察也并不是為了抓中共代表而來,而中共卻將警察的到來渲染成“對敵斗爭”的險惡。1981年,中共黨史研究室根據1921年8月初《申報》上關于情殺案的報道推算出中共成立時間為7月23日,并寫進《中共黨史大事年表》中。
“七一”雖為“節日”不是“假日”,但卻是各級黨委和中宣部對社會開足馬力搞宣傳的重要時機。對外如此,對內亦然。黨員要參加各種組織活動,黨的各級領導要講話,也是每年一次重新給黨員充電,增強黨性的機會。除此以外,新黨員入黨也多選在七一前夕。全社會承認七一作為節日的存在,就是承認中共對中國的占據。整個節日每年一次起到了給中共輸血,加強中共生命力的作用。
“八一建軍節”是為了慶祝中共稱之為“南昌起義”的暴動。當時的背景是,國民革命軍在蔣介石的帶領下于1926年發起北伐戰爭,討伐北洋政府。由于人民的擁戴,北伐軍進展順利,國家即將統一。中共一方則在斯大林親自命令下不斷破壞北伐,甚至于要用武裝暴動的辦法打回廣東去,以阻止國民黨打垮北洋軍閥。蔣介石被迫于1927年4月12日,從國民黨中清除共產黨,而中共則于當年8月1日發動南昌暴動,搞起武裝割據。由于南昌暴動是中共掌握自己軍隊的開始,故被命名為“建軍節”。
“十一”是中共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日子,卻要求全國人民來共同慶祝所謂的“國慶節”。“國慶”活動即被賦予重大政治意義,作為慶典的主體,在北京舉行國宴、閱兵、焰火、游行。一方面炫耀武力,震懾百姓,另一方面用焰火、國宴、園藝等粉飾太平,用天安門廣場擺放孫中山的巨幅畫像來“統戰”臺灣,用游行來偽造“萬民擁戴”的假相。此時,電視通常要放“開國大典”等影片,緬懷中共“解放”的不易,人為把中國定義為中共建立的國,加重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混淆黨和國家的概念,給人錯覺好像中國是中共建的。
事實上,現在很多華人將10月1日稱為“國殤日”。自中共建黨以來,帶給中國人無盡的苦難,特別是在奪取全國政權之后,中共造成了大約8000萬中國人非正常死亡,出賣了數百萬平方公里領土,毀盡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對于道德和生態方面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中共強迫人民慶祝它的成立與發展壯大,等于強迫人民慶祝自己日益深重的苦難。
中共把“五一”、“十一”變為七天長假,天數雖多,卻沒有自主調劑的余地。中國人常在這幾天安排旅游、結婚或其它重要活動,這些活動常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回憶,以至于多年后也許還會指著自己的結婚照或旅游紀念照說“這是我某某年‘國慶’節照的。”從而潛移默化地將中共的節日,與普通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