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批判傳統觀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最開始的兩卦即點出中國人對天地的態度,君子順天道而行才能自強不息,以柔順而深厚的道德去承載萬物。對人則講誠信和睦,推己及人,把對自家老人的尊重和對孩子的愛護推廣到所有的老人和孩子身上,即所謂“講信修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地人”三才既定,傳統觀念的根本也就定下來了。
中國人敬天、敬地、敬神、敬祖,并由此形成一套日常生活中的處世之道,代代相傳。
而共產黨就“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共產黨宣言》)。它對傳統觀念的批判,是其從中國人的生活中徹底清除傳統文化以及信仰的必要步驟。
中共建政伊始,就系統的通過“社會發展史”教育向全民洗腦,把中國近百年來遭受列強侵略的原因統統歸結為傳統文化的“落后”、“愚昧”,把傳統社會描繪成“腐朽、沒落”的“舊社會”,把傳統觀念中的信仰部分標為“愚昧和迷信”,把其中的道德部分標為“吃人的禮教”。這樣,利用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理和自強的愿望,中共在全社會發動所謂破除“封建迷信”的運動,打著所謂“移風易俗”的口號,杜絕一切與傳統信仰相關的民間活動;同時中共還把傳統觀念批為替“封建統治者”麻醉人民的政治工具,“使他們安于被剝削的生活”,把傳統社會秩序批判成壓迫百姓的“封建宗族制度”,是和“封建專制制度”相呼應的,把根除傳統文化的運動上升到政治高度,這樣就可以通過大規模的群眾運動,“監督”、“檢舉”、“揭發”民間仍然保持傳統觀念的言語和行為,達到徹底根除的目的。
在此試舉數例被中共批判的傳統觀念。
1) 批判對天的敬畏
中國人一直保持著對天的敬畏。即使那些沒有明確信仰的人,也相信“老天爺”。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天雖然無形無象,但卻無所不知、無處不在。
當王朝末世或者社會普遍道德墮落的時候,天就會降下災難,之前也會有警告,即所謂“天垂象,見吉兇,圣人則之。”帝王登基后,要行祭天之禮;每年正月十五和冬至,皇帝都要到天壇祭天,這都體現出對天的尊崇。
在政治生活中,“天”昭示了治國的法則,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在日常生活中,“密室私語,天聞如雷”;兵法、建筑、樂器等都體現著天的規則,即使造反也要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
對“天”,傳統觀念中從來都只有敬畏,而只有共產黨才對“天”斗爭。
對天的敬畏維護了人的道德,“人命關天”的觀念維護了對生命的珍視,“天人合一”的觀念則有效的保護了自然。這些都是共產黨殺人和毀壞環境的障礙,而中共卻需要依靠殺人來讓人在恐懼中臣服于它,需要“戰天斗地”的豪言壯語激起人們對它的崇拜,和破壞自然的決心。
毛澤東說“我是和尚打傘,無法無天”。這本來是貶義的“無法無天”變成了褒義的勇敢,并鼓動人參與到“無法無天”的政治斗爭和環境破壞中。
2) 批判命運與善惡報應
中國人從對“天”的敬畏中派生出“天命”觀,以及“善惡有報”。
“認命”是中國常說的一句話,被中共解釋為面對困境的消極與無可奈何。事實上,“認命”的真正意義是“盡人事而聽天命”或“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孔子提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卻仍然在54歲時辭去魯國大司寇的職位,周游列國十四年,推行王道,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里并無消極避世的含義。
在個人的生活中,“認命”的思想并不否認個人的奮斗,僅僅是對人生中不可抗力的解釋。更進一步說,傳統觀念中認為人的命運取決于前半生、乃至數世行善或行惡所承受的善報或惡報。因此“命運”也常常與“善惡有報”、“福報”、“惡報”聯系起來。
《易經》有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種觀念讓人努力行善,為自己今后的生活,乃至子孫后代積累功德。“善惡有報”也基于“頭上三尺有神靈”,“人間私語,天聞如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等觀念。
相信命運與報應,讓人能夠努力行善,看淡欲望,順天而行,不會為逞一時之快而不計后果。這種思想更讓人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人心生一念,天地必相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對朝代更替來說,中國自有文字以來就不斷留下對后代歷史大事的預言,其準確程度令人十分驚奇和贊嘆。這種“奉天承運”的天命觀也是帝王執政合法性的來源。
中共將“命運”與“報應”批判為“封建迷信”,并禁演宣傳這類題材的戲劇。其依據為無法證實的“進化論”及“歷史唯物主義”假說。中共非常清楚的是,如果一個人恐懼于報應,是絕對不敢一直跟著中共行惡的。
3) 批判柔順與忍讓
“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易經》以“坤”卦來描述大地。大地有“柔順”之德。這種柔順并非無原則地逆來順受,而是順應天道而行。
“柔順”中含“忍讓”之德,“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韓信受辱于胯下的典故流傳了兩千多年,這都反映出中國人對“忍”的推崇。
中共則鼓吹斗爭,“共產黨的哲學是斗爭的哲學”、“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靠協商與對話,而是靠暴力和鎮壓,并將敢于報復描述為勇敢。
蘇東坡曾經說過,受了侮辱后就立刻拔劍而起與別人打起來,這是匹夫,根本談不上勇敢,真正勇敢的人,在突然面臨侵犯時,總是鎮定不驚。而且即使是遇到無端的侮辱,也能夠控制自己的憤怒。這是因為他的胸懷博大,修養深厚,志向高遠。
“忍”在傳統文化中是自持、寬容、不記他人之過,但絕不是懦弱和無原則的退讓。
中共主張的“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實為心胸狹窄、睚眥必報的表現。這非常符合其“斗爭”精神。這種思路讓社會上的人冤冤相報,人人為敵,這也是造成今天人際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人看到干為剛、坤為柔,剛柔相濟,萬物咸亨,由是領悟和諧之道。傳統觀念中非常重視“和”。皇宮三大殿,分別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反映出對和諧、和睦的推崇。
中共的發言人現在也常常把“對話”、“協商”、“合作”等等掛在嘴邊,這種謊言是鎮壓的另外一面。近者如汕尾事件、漢源事件、陜北油田事件以及對上訪人士、失地農民、拆遷戶、下崗工人的殘酷鎮壓,實則為斗爭精神的延續,利用屠殺營造“偽和諧社會”。而在另一方面,由于斗爭已經成為中共賴以存在的主要支柱,一旦尋求對話與和解,中共自身就會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