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文】 林放(1)問禮之本(2)。子曰:“大哉(3)問!禮,與其奢(4)也,寧儉(5)。喪,與其易(6)也,寧戚(7)。”(《論語·八佾第三》)
【注釋】
(1)林放:春秋魯人,孔子學生。
(2)本:意為根本。
(3)大哉:贊美詞。
(4)奢:是奢侈。
(5)儉:是減省。
(6)易:喪禮的禮節、儀式。
(7)戚:哀。
【語譯】
林放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說:“你問的好極了!依禮而言,與其過于奢侈浪費,寧可節儉樸素。辦理喪葬大事,與其過于注重形式與外表的繁文縟節,寧可內心哀戚。”
【歷史故事】
長孫慶明守禮
北魏的時候有個長孫慶明,皇帝賜給他一個名字叫做儉。儉從小為人端正,有著高尚的操守,即使在自己家中,每天也都非常莊重,因此文帝非常敬重他。
當時,荊襄剛收服歸降,文帝命長孫儉前去統領。長孫儉擔任統領十二州的都督后,因為荊襄是當時的蠻荒地方,晚輩從不侍奉長輩,長孫儉覺得應改掉此陋習,于是教導他們孝悌的道理,當地民風得以轉為善良。
后來長孫儉當上尚書官。有一次,皇帝與大臣閑談時,皇帝對大臣們說:“這位長孫尚書,為人端莊而肅穆,守禮莊重,各位賢卿應效仿他的品德,守禮才得以固民之本。”
這故事告訴我們守禮端重的人,對身邊的人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當我們見到他必然會肅然起敬。所以我們想得到別人的敬重,首先要先端莊自己的行為,所謂自重而人重便是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