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知之為知之 【原文】 子曰:“由(1)!誨女知之乎(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第二》) 【注釋】 (1)由: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一稱季路,卞人,少孔子九歲。個性耿直好勇、率直大方,為孔門四科中政事科之高弟。
(2)誨女知之乎:誨,教也。女,猶“汝”,你。知之,知曉道理的方法。
【語譯】 孔子說:“由啊!我教你知曉道理的方法吧!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是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這才是智慧!”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待知之事卻無窮無盡。如果強不知以為知,自以為是,小則炫耀自己,嘩眾取寵;大則貽誤蒼生,害人無數。為師者,強不知以為知,必致誤人子弟;當權者,強不知以為知,必會殘殺善良百姓。
【故事】 孔子知禮
孔子年輕時,就以知禮而名聞鄉里。有一次,孔子初入太廟助祭,每件事都要問人,好像并不懂禮,有人就譏笑他徒有知禮之名,而無知禮之實。孔子聽到了,就說:“這正是禮啊!” 孔子在當時雖已有“知禮”之名,但是對于不知或不很明白的事物,他還是虛心求教,絕不充不知以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