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媒體報導,立陶宛總統瑙塞達近日在廣播節目中表示,他不認為讓台灣開設代表處是錯的,但以“台灣”為名則是個錯誤,強烈影響了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引發輿論譁然。後續遭質疑後,他又改口說“不認為台灣開設代表處是個錯誤,而是這個名字沒有與我協調”。
而該國外長藍斯柏吉斯周三(1月5日)向記者表示,對外政策相關討論明顯受國內政治因素影響。他強調,政府就台灣代表處設立所作決策與瑙塞達的立場一致,瑙塞達曾公開表達認同台灣代表處名稱。就開設“台灣代表處”一事,不但在事前就和瑙塞達討論所有事宜,更是“每一個步驟”都有經過協調。
立陶宛外交部長發言人庫列緒葉內(Vytaute Smaizyte-Kuliesiene)6日表示,瑙塞達要求立陶宛外交部提出一項計劃,以緩和跟大陸因台灣問題而產生的緊張關係。部長藍斯柏吉斯持續與總統瑙塞達商討所有涉外事務,包括如何應對中國非法的經貿施壓。
藍斯柏吉斯在接受立陶宛媒體採訪時說,他與瑙塞達一向頻繁溝通,過程友善且具建設性。但瑙塞達隨後的公開發言屢有與雙邊內部對話違和、令人感到意外的狀況。
在台灣代表處於去年11月18日成立前,瑙塞達曾數次指出,北京不應反對“台灣”代表處設立,立陶宛依然遵循 “一中政策”,與台灣發展經濟、文化等關係是立陶宛的主權決定。
藍斯柏吉斯表示,某些國家政策很快地影響外交政策,他和瑙塞達都不樂見此情況。他還強調,他目前的首要工作是向國際各界“充滿疑問”的友人夥伴清楚說明立陶宛的立場,確保他們持續支持立陶宛。他也認為,立陶宛沒做出違反規定的事,但因自身價值和立場受罰,該國遭受的待遇才是違規行為。
立陶宛為半總統制、多黨制國家,總統主掌外交、國防大權。總理由形成國會多數的政黨或政黨聯盟提名,總理隨後展開組閣,並由總統任命總理及其所領導內閣。實務上,相關人選在提交總統任命前通常已經雙方協調,總統一般不會否決。
多黨制及複雜的權力制衡機制常見於東歐國家,一般認為此現象與避免集權專制復辟有關。
據中央社報導,瑙塞達與總理席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ė)、甚至外長藍斯柏吉斯傳出關係緊張、溝通不良,並非最近才發生的事,但中國與台灣議題確實有“增添火花”的作用。瑙塞達與席莫尼特在2019年總統大選期間曾是競爭對手;席莫尼特雖未加入政黨,但一向與藍斯柏吉斯擔任主席的“祖國聯盟–基督教民主黨”(Homeland Union – Lithuanian Christian Democrats)親近。
立陶宛將於2023年舉行地方選舉,並於2024年舉行國會及總統大選。席莫尼特近日表示,有鑒於2023年起國內政治勢必大受選舉影響,2022年恐怕是現任執政聯盟相對有條件專心施政的最後一年,政府有必要好好衝刺。立陶宛不少評論家也提醒,面對重大議題,行政首長屢次難以達成一致步調,恐非國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