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才兼備 千古一帝
唐太宗文武全才,智慧超群,從禮賢下士、起兵反隋,到即位后的濟世安民、勵精圖治,唐太宗具有王者的博大胸懷與超越常人的膽識。他以民為本,制定國策,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誠施寬仁之政,一舉一動都能想到百姓疾苦。
貞觀四年冬,十一月的一天,唐太宗閱讀《明堂針灸圖》,翻看著針灸書,突然看到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人體中,心、肝、脾、肺、腎五臟的經絡,都附貼在脊背上。”然后,太宗又詳細觀覽了人體穴位圖。由此,他想到:衙門問刑時,往往打人的脊背,這實際上便震動了五臟,就會導致傷害性命。太宗此時又想到:其實那些罪重當致死者,已有死刑條律管著,而對于那些罪輕者,如果還要用笞刑或杖刑,拷打其背部,就很可能把罪輕者打死。這實在是不可取的。于是,他當即下了一道詔書:從今以后,所有的問罪衙門,均不許笞杖罪囚的脊背。
太宗以民為本的治國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貞觀年間,農業、商業,都有很大發展,社會秩序井然,人民安居樂業,是中國歷史上的輝煌盛世,被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更加重視法治,他曾說過:“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而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對于法律,他真正做到以身作則。在貞觀時期,“王子犯法與民同罪”不再是一句空話。
唐太宗愛民的故事,在歷史上有很多記載。比如有這樣一個事件,唐太宗有個兒子叫李恪,被封為吳王。李恪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打獵,經常騎著馬,去追捕射殺野雞、野兔之類的小動物。因為這樣的小動物,往往出沒在田野鄉間,所以他踐踏了不少百姓的莊稼,百姓知道他是皇子,什么話也不敢說,只好自認倒霉。后來這件事,被一位官員知道了,就上朝拜見唐太宗,揭發了李恪的罪行,并要求唐太宗一定要嚴懲。唐太宗就按照那位官員的建議,免去了吳王李恪的爵位,讓他得到了應有的處罰。在這方面,唐太宗始終都以身作則,對那些傷害到百姓利益的官府、貴族,都會嚴懲不貸。所以當時憑借自己的權勢,欺壓百姓的事情,極少發生。
唐太宗作為皇帝,他禮賢下士,善聽勸諫,任人唯賢,治國之道備受後世推崇;作為將軍,他率軍所向披靡,戰功顯赫,威名遠播。作為詩人,他勤於創作,在詩歌創作上也頗有成就,開創了唐朝三百年的風雅之盛。
在中國五千年歷史上,唐朝是中華國力鼎盛的時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在世界上獨領風騷。當時歐洲、中東、日本等地都派人去長安學習,周邊國家則以中國為宗主國,萬國來朝,重譯款塞。唐朝的強盛與其文化的復興關係密切,而這一切也得益於唐朝的一代明君─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