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成為天下共主後,北驅逐了葷粥部族(即匈奴)。逐漸平定了天下。順天意,建都城。立百官,制定典章,封禪祭天,舉薦賢能,大治天下。萬國一片和平。
他常祭祀鬼神山川,次數史上最多。任用賢臣治理民眾。順應天地四時規律,推測陰陽的變化,講解生死之理,論述存與亡的原因,按照季節播種百谷草木,馴養鳥獸蠶蟲,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有節制地使用水、火、木材等萬物。
此外,他還命臣民建屋室、種五穀、造舟車,相傳指南車就是黃帝時代發明的。嫘祖發明養蠶,教人織衣。史官倉頡造了字,傳說倉頡造字後,「天雨粟,鬼夜哭」。天下粟,是因為倉頡造了文字,值得慶賀。那麼鬼哭,則是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會由此而生,天下從此無太平日子,連鬼都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在黃帝時代,文字、醫學、算數、曆法、樂器、陶器、蠶桑等各種發明相繼出現。因此,後世認為中華文明奠基於黃帝時代。
黃帝賢德,萬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史籍上說,黃帝在位一百年中,中國沒有賊盜毆鬥,人們謙讓和睦,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甚至虎豹不傷人,鳥獸蟲蛾都受他的教化影響,是個「道行天下,人間天堂」的盛世典範,因此後世尊稱軒轅黃帝為人文初祖。
黃帝得道圓滿回歸
關於黃帝,還有著許多關於他求道的傳說。司馬遷在《史記》上說黃帝獲寶鼎與神策,形容黃帝是個修煉得道之人。相傳他得法悟道後,治理國事的同時還煉丹求鼎、靜心修煉。西元前2598年,黃帝在橋山山下,鑄造了一個大鼎。當鑄成那一瞬間,天忽然開了,降下一條黃龍迎接他。黃帝與隨身的近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黃龍,白日昇天,圓滿功成。福分不足的群臣來的太遲,只能抓住龍鬚,結果龍鬚脫落,他們也掉下來了。這時候,萬民百姓親眼仰望了這神聖壯觀的一幕!那些沒跟上的臣子與百姓,感恩懷念之餘,把黃帝遺留下來的衣服,埋葬在橋山山下,即今天陝西黃陵縣黃帝衣冠塚的由來。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認為生命圓滿的結束就是歸天成神的緣由。所以中國人對過世的祖先,也認為是另一種形式的歸天成神,祖先在天之靈能庇佑看護子孫,所以家家戶戶供奉自己祖先,同姓親祖甚至建造祠堂共同祭祀,年節祭祀祖先,「敬天祭祖」就這樣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
從三皇到黃帝,我們可以看出,黃帝具有一定的神力,但他不再像神話時代的三皇般,以神祇的形式降世,而是以「治世的帝王」兼「得道的修煉人」出現於世,承接著神傳文化與人本文化的交接。
也就是說,後世人本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不僅包含著人本部分,也包含著上古神遺留下來的神本部分。人本的部分三家都重視人性中的仁、義、禮、智、信種種善性,強調行善、積德、淑世,而神本的部分,道家的真人、佛家的覺者、儒家的聖人都強調人存在更高級的生命狀態,都有昇華為高級生命之道法在其中,所以修煉、修行、修身的概念融貫在以後中國的文化中。
而黃帝、顓頊和帝嚳、帝堯、虞舜等五帝時期,就是一個承接和過渡的階段。黃帝最後的圓滿回歸,表明人類可以通過修煉再回歸於天,人與神之間連通的唯一管道就是「修煉」,天代表神的世界,人是神造的,來自於天,回歸於天,「天人合一」的觀念就這樣根深蒂固地深植在中國人的內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