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訴書稱,韓承認寄送了大約五到十個包裹,但其中幾個在運輸途中丟失。據聯邦調查局特工稱,她表示,她在中國和美國大學的教授以及收件人都不知道她寄送了什麼,並稱這些包裹是“意外之喜”。
投訴指出,包裹中既沒有正確的文件,也沒有進口蛔蟲相關材料所需的許可證。據稱,這些貨物發送給了兩名收件人:一名是該實驗室的現任成員,另一名是密歇根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的教職員工。
根據法庭文件,韓最初在機場向海關人員謊報包裹內容,聲稱包裹里裝的是塑料杯和一本書。聯邦調查局特工表示,在追問下,她承認包裹里裝的是用於培養蛔蟲的線蟲生長培養基的培養皿,以及一個信封里裝着的小型環狀DNA分子(稱為質粒)。
韓女士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持交流訪問學者簽證入境;據檢察官稱,她持有密歇根大學實驗室的訪問學者錄取通知書。韓女士告訴聯邦調查局,她將前往密歇根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蛔蟲研究。
據文件顯示,她聲稱自己利用大腸桿菌生產了所需的質粒,並將其分離並注射到蛔蟲體內,這是她研究的主要方法。FBI特工指出,質粒通常被用作在蛔蟲等生物體中引入基因改造的載體。
起訴書稱,韓的移民文件顯示,她研究動物如何感知觸覺、化學物質和光線等感官線索,以及神經迴路如何處理這些信息並最終導致行為結果,以及基因和藥物如何影響這些過程。她曾與他人合作撰寫了兩篇關於線蟲(學名:C.elegans)的研究論文。
3 月 18 日,一名美國領事官員最初拒絕了韓的J1簽證申請,原因是她在面試中用英語表達能力較差,而英語是她獲得簽證的關鍵。訴狀稱,九天後,她成功獲得簽證,一名官員指出,她“可信地描述了自己的教育背景、目前的學習情況以及研究生計畫”。
法庭文件顯示,韓某試圖用紙條和一本書掩蓋包裹內容,其中一本書上寫着:“您好!這是一封有趣的信,圖案也很有趣。希望您能從中感受到快樂。”
備案文件稱,同一張紙條上的標籤包含與蛔蟲研究相關的術語。據稱,韓某告訴海關人員,她在書中設計了一個“圖畫遊戲”,收到她紙條的人將對質粒進行測序——每個質粒的測序過程大約需要一周時間——以識別它們是什麼,這“只是為了好玩”。
據稱,韓在來美國之前刪除了她電子設備中的內容。在接受聯邦特工的訊問時,她表示自己想“重新開始”。
美國密歇根州東區檢察官傑羅姆·戈爾根表示,武漢一所大學涉嫌的走私行為是“威脅我們安全的令人擔憂的模式的一部分”。他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美國納稅人不應該為我們重要的公共機構之一的中國走私活動提供資金。”
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現場行動代理主任約翰·諾瓦克表示,這些涉嫌行為損害了美國研究機構的誠信。“將生物材料進口到美國用於研究目的的指導方針非常嚴格,但也很明確,這樣的行為會破壞其他訪問學者的合法工作。”他補充說,他的機構不會容忍通過美國入境口岸走私“潛在危險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