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諾貝爾獎“開獎周”於10月2日正式拉開帷幕,六大獎項將逐次揭曉。中國百姓發現:在歷年11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只有2人是中國籍。有分析 :專制極權體制下,聼黨話的思想控制及官僚體制是扼殺人的發明創造的主因。
據法廣和德國之聲報道,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10月3日授予,由法國皮埃爾-阿戈斯蒂尼、匈牙利/奧地利的費倫茨-克勞斯和法國/瑞典的安妮-勒惠利爾組成的三人研究組,以表彰他們在原子和分子內部電子運動方面所做的工作。此前一天(2日),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匈牙利生物化學家卡塔琳·考里科和美國醫學專家韋斯曼德魯·韋斯曼,以表彰他們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研究上的突破性發現,這些發現使疫苗開發達到前所未有的速度。
2日當天,“獲得諾貝爾獎的11位華人”話題登上中國大陸微博熱搜榜。這11位華人包括:楊振寧、李政道(美國籍)、丁肇中(美國籍)、李遠哲(臺灣)、朱棣文(美國籍)、崔琦(美國籍)、高行健(法國籍)、錢永健(美國籍)、高琨(美國籍)、莫言、屠呦呦。
細心的讀者發現,近代獲得諾貝爾獎的11位華人中,僅有莫言和屠呦呦2人是中國國籍,其他獲獎者1人在台灣、1人在法國,其餘7人均在美國,楊振寧獲獎時是美國籍,他們都是在非中國大陸境內取得了專業領域的成就而獲獎。爲什麽聰明的中國人在外國能獲獎,而在中國獲獎者寥寥無幾呢?
旅澳學者李元華對希望之聲表示:這跟中共的體制有關。 “專制極權講的是思想控制, 而學術研究講的是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 ,而不是屈從於權貴 。在這種專制極權下受教育, 你的思維必然有一種所謂尋求正確答案, 你才能生存 。長期以來,如果在政治上、思想上, 你都是尋這麼一個脈絡去成長, 那你在科學上其實也不可能真正的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能力了。”
時評人古春秋表示:在北京大學百年聚會上, 198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得者—- 中華民國化學家李遠哲說, 諾獎獲獎的關鍵是“肥沃的土壤”。“ 土壤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需要一種允許自由思考、 自由發表言論 、學術自由爭論的這麼一種政治環境。 而在一種壓抑的、盲從的政治正確的極權統治下,聽黨的話成為生存的條件。 諾貝爾獲得獎的這種土壤就蕩然無存 。中共的教育也為培育所謂聽黨話的學生作為導向。 中國的年輕人在政治學習被統一答案, 荒廢了很多時間 ,他們本有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 在這種繁重的重複的做作業中, 被消磨得一乾二淨 。要在他們中產生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比在荒漠中找到一株活著的小草還要稀奇。”
李元華進一步指出:中共的學術界實際上是中共社會的一個小的縮影 。它是一個官僚體系。“你如果想在學術上有所謂的成就 ,你一定要按這種官僚體制行事, 腐敗免不了。 大家追逐官僚體系的頂端, 就是所謂頂端科學家, 其實你是像在官場逐利一樣,而不是在學術上任由你耕耘。 很多在中國成長起來的科學家, 我們加引號 ,是更追求利益的 ,或者說你被迫追求利益 。你要和領導、學術界的學霸打好關係 ,你才有可能得到項目 ,得到科研經費 ,而你得到科研經費以後, 你可能要運作下一個得到經費的可能, 所以你的很大精力不是在研究上,而是在官僚體制下追逐利益的這種鏈條中, 你是其中的一環。 這和你科學研究就沒有任何相關了。 這也是中共在科學上投入大量資金 ,但是得不到相應的高端的、 世界頂級的科學研究成果的一個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