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 韻薇
*********************************************************************
2023年9月3日 節目時長: 13’13”
*********************************************************************
【神傳故事】206_大文豪蘇軾的美食路線圖
華夏是一個充滿神傳文化的「地方」,古籍中記載好多修煉人的故事。佛家、道家、民間傳奇。在歷史上流傳了幾千年,而經久不衰,世代相傳,源遠流長;有教化人心,道德回升的警世作用。而家就等我們通過【神傳故事】這個節目,再去領悟人生的真諦。
大家好!歡迎來到【希望之聲】【神傳故事】這個節目,我是韻薇,今日同大家分享的主題係:大文豪蘇軾的美食路線圖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但說來說去,都是繞不過一個「吃」字。說起中國古代最識食的名人,我諗非蘇軾(蘇東坡)莫屬。他喜歡美食,研究美食,甚至還會為美食寫詩作賦。讓人垂涎欲滴的「東坡肉」,也是出自這位大文豪的手筆, 也是一道名菜留傳到今日!
翻開蘇軾的歷史,可能會讓我們大吃一驚。這位讀書人,曾經被皇帝認證擁有「宰相之才」,20歲科舉中榜, 35歲以後,大部分歲月都在被貶官職中度過。由於蘇軾堅持原則,不直得參與當時新舊派的黨派之爭,所以他的一生中,一直遭受大臣們的排擠。就像他在詩詞中總結的那樣:「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耽)州。」這三個地方,就是他被貶謫. (宅)之後所去的三大地區。
蘇軾的一生,用「懷才不遇」來形容,再貼切不過。但可貴的是,他在逆境中,一直堅守著「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心態。更重要的是,蘇軾苦中作樂,每到一處就發掘當地的美食,竟用他的貶官職的歲月中,在宋朝的版圖上畫出了一條美食路線圖。傳說,用蘇軾名字命名的菜,就有64道!接下來,就讓我們跟著這位美食名家的腳步,一探大宋的風味小吃吧。
蘇軾剛到黃州,就寫下了一首詩,大方說出自己愛好美食的本性:「自笑平生為口忙。」(《初到黃州》一首七言律詩)他發現,長江的魚、山中的竹筍,都是那麼鮮美可口,於是寫道:「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雖然自己已經是被放逐的罪臣,但只要有美食作伴,能品嚐到當地好吃的食物,又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坷呢?可見東遊閒自得的心情
這首詩還未算得上什麼,另外一篇《豬肉頌》才是美食界的經典。因為蘇東坡經濟困難,只買得起「價賤如泥土」的豬肉。黃州的豬肉便宜,因為當地富人不愛歡吃,窮人又做不好。但是蘇軾卻發明了一種獨特的烹調方法,把它變成一道味美價廉的特色菜。
這首打油詩裡,竟然還介紹了烹飪的步驟:「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鍋子洗淨後,放少許的水,小火慢燉;耐心等待,不需要催,火候到了肉香自然就飄出來。這道菜有多美味呢?
這位大詩人意猶未盡地說:「每天早上起來吃上兩碗,讓人又飽腹又滿足!」就是這樣一首《豬肉頌》竟然成了千古美食的祕方。直到今天,「東坡肉」這道名菜,還是深受大家的喜愛, 家傳戶曉!
藉《豬肉頌》公開了烹調法方: 淨洗平鍋,少著水,柴頭罨(掩)(架起)透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食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豬肉頌》
第二站,往南走,到了惠州,也就是今天的廣東。
廣東的四季溫暖如春,山中花木繁盛,於是這位美食家,就專門跑到羅浮山下,按照時令吃遍枇杷、楊梅、荔枝等各色水果。甘甜多汁的花果,意外激發了蘇軾的創作靈感,在他的《惠州一絕》中寫下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若能每日吃上三百顆荔枝, 叫我永遠做嶺南人我都願意,這麼豁達超然的情懷,誰又能想到這是出自一位屢次遭貶官的老人家之筆呢?
天天吃水果,當然不夠。美食家蘇軾,還是要有好肉陪伴。由於當時的惠州城有規定,每天只能殺一隻羊,蘇軾買不起,就私下囑咐屠戶,給他留下沒有人要的羊脊骨。這下可好,蘇軾在家,又興沖沖地開始烹飪新的美食了:先把羊脊骨煮熟,澆點酒、撒點鹽,用火烘烤至微焦(小小燶)。品嚐一下脊骨中的碎肉、稍微地吸一下骨髓,真像是吃螃蟹一樣鮮美!
遇到美味,還要分享給別人。蘇軾特意給弟弟寫信,介紹這種作法,還開玩笑說:「這樣做太好吃啦,但是等一等,怎麼我身邊的幾隻狗,好像不太開心的樣子?」有美食當前, 也不忘講笑.
古代的海南,不像現在是旅遊勝地,那時還沒有被開發,是真正的蠻荒之地。不過隨遇而安的蘇軾,依然能在這裡發現祕密小吃——生蠔。他給兒子寫信,特意提到,他吃海鮮的快樂,並囑咐兒子:「你不要告訴朝中的大臣,這裡有好吃的生蠔,不然他們會爭著往南跑,跟我爭搶美食的呀!」其實,當然不會真的有人搶著要貶官到海南的,不過,這還真讓人深深體會到了蘇軾從容樂觀的心態!
蘇軾對美食的熱衷,可說是到了極點的程度,即使在病中,也抵擋不住美食的誘惑。比如《子瞻(尖)患赤眼》詩中記錄,蘇軾某日得了眼疾,醫生嚴禁他吃肉,他就爭辯說:「我怎麼可以厚此薄彼,因為眼睛有病,就不讓嘴巴吃肉呢?」
更有意思的,是他還在《養生》一文中發誓說:「從今以後,我每頓飯不超過一杯酒、一種肉食。要是家裡來了貴客,那就把食物豐富三倍,只能少不能多!」看來蘇軾對美食也會有理智的節制時刻。
但是他到底能不能做到呢?那就看看他的另一篇經典名作《老饕(滔)賦》。
大家都知道,饕餮(滔鐵)是傳說中一種非常貪吃的猛獸,也就是今日人們常常說的「吃貨」。那「老饕」(好食的人)豈不是吃貨中的吃貨(貪食)?通過了解前面的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對美食的態度,一如他對文學、藝術,非常地專注、講究,可不是一味的貪嘴!
這篇文章就描寫了一場完美得無可挑剔的大餐盛宴!首先是有(廚師)、易牙(春秋時代的名廚)這樣的超級大廚登場,使用新鮮的水、潔淨的炊(催)具,柴火也燒得恰到好處,再經過複雜的蒸、煮、煎、炸等工序,才能完成一道好菜!
食材的選擇更是精細,豬肉只吃頸部那一小塊最好的肉,螃蟹只要寒冬前肥美的大螯(摮)(節足動物的第一對腳)。還有什麼櫻桃蜜、杏仁糕,簡直是匯聚了天下最精美的食物!這還不算,吃美食一定要欣賞著歌舞、陪著酒茶,蘇大文豪的這場宴席,才能算完美收場。這哪裡是吃貨(食家),竟是古今第一的美食大師!
所以,在《老饕(滔)賦》問世之後,人們就把「老饕」作為美食家的代名詞,來向北宋的第一才子蘇軾致敬。不要忘了,蘇軾一生多次被貶,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的作品,也正是在這種顛沛流離、困頓失意的情況下完成的,可能這就是歷史上常見的「貶官文化」吧?
就像司馬遷所說的,
周文王被拘禁而演繹《周易》;
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
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
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
孫臏(殯)被截去膝蓋骨,《兵法》才能撰寫出來;
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後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
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聖賢發憤而寫作的。」
而司馬遷本人,也是在忍受著宮刑之苦中,完成了《史記》這本巨著。
不錯,古時候的許多文人名士,也都是在人生的低谷中,創造出了不朽的經典作品。
而到了蘇軾(蘇東坡)這裡,一邊用行動傳承著中國精緻的傳統飲食文化,一邊用文字展示苦中作樂的飲食雅趣,激勵和鼓舞著後世!蘇軾的作品,文采和風趣兼備,但是真正吸引我們的,恐怕是字裡行間傳達出的那種超越苦難、豁達超然的精神力量吧!
以上的主題已經同大家分享完,我係韻薇,下次節目時間再會。
************************************************************************
每周播出時間 :週一~週五:7am、2pm
24 小時不間斷:手機APP :SOH
希望之聲粵語網站:www.sohcradi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