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聲2023年5月17日】(本台記者唐仲宝綜合報導) 為期兩天的哥本哈根民主峰會周一(15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拉開帷幕,並於15日和16日兩天以現場及視訊混合形式舉行。全球民主國家多名知名人士和部分國家政要科技界領袖、智庫、公民團體及中國大陸、香港民運人士應邀出席,共同發聲捍衛自由民主價值。
綜合媒體報道,由非政府組織民主聯盟基金會 (Alliance of Democracies Foundation) 主辦的2023年 “哥本哈根民主峰會” 周一正式開幕。會中邀請了包括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英國前首相特拉斯(Liz Truss)、捷克總統帕維爾 (Petr Pavel)、愛沙尼亞總理卡拉斯(Kaja Kallas)、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美國前國務卿萊斯(Condoleezza Rice)、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等多國政要、科技界領袖、智庫、公民團體,以及中國大陸、香港民運人士等。
為期兩天的會議以實體或視頻方式舉行,周一由全球民主國家重要領袖共同發聲捍衛自由民主價值。周二議程則專註探討全球科技競賽以及 TikTok 應該被禁止等議題。
捷克共和國總統彼得·帕維爾在高峰會的第一天談及中俄問題。他明確表示,“從長遠來看,(比俄羅斯)更危險的是中國(中共)。”
帕維爾指出,過去大家與北京互動只看到經濟面向,但中共的戰略利益和社會核心價值與西方有根本差異。
他說:“中國(中共)尋求的不是與平等夥伴的平等合作,而是全球主導。(中共)有戰略耐心……我們應該非常謹慎地觀察中國(中共)的所作所為。”
報道說,這不是帕維爾首次 “解剖” 中共。早在今年4月25日,受在政治新聞網站 “政客”(Politico)刊登的專訪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不能信任中共斡旋烏克蘭和俄羅斯和平,因為中共從戰爭中獲得的利益太大,只想要戰爭拖下去。
帕維爾在專訪中毫不含糊地表達,在烏克蘭問題上,中共想的只是什麼才是對自己最好,現在來說,就是戰爭繼續打下去。帕維爾說,“我相信,拖延現狀符合中國(中共)的利益”,“因為這樣能促使俄羅斯做一些讓步”,北京能從莫斯科那裡得到便宜的石油、天然氣和其他資源,交換與莫斯科之間 “無止境” 關係,“西方可能因為烏克蘭而變得有一點弱,這對中國(中共)來說也是好事。”
帕維爾直言不諱的這番談話無疑打臉北京,因為中共當局前不久剛剛提出一份模糊的 “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 路線圖,試圖打造自己烏克蘭和平締造者的身份。儘管大多數西方盟國對於中共斡旋存疑,但是像法國等一些國家,依然堅持中共可對烏俄和談扮演重要角色。
曾任北約組織(NATO)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帕維爾表示,“我不認為中國(中共)對於在短時間內解決這場戰爭,是真的有興趣”,北京正利用這場戰爭汲取教訓,“他們密切注意俄羅斯在做什麼,西方又如何回應”。
據報道,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發動入侵烏克蘭戰爭,令曾是蘇聯社會主義陣營成員的捷克等一些東歐國家感覺到了威脅,他們立即對俄羅斯發出譴責,並向烏克蘭提供道義以及經濟和軍備上的支援。而中共政府始終拒絕譴責俄羅斯的侵略行為,這顯然也令捷克政府難以接受。
當地時間今年1月28日,軍人出身的帕維爾贏得捷克總統選舉的勝利,取代親北京的捷克時任總統澤曼(Miloš Zeman),成為捷克共和國第四任總統。
帕維爾早年曾是共產黨人,但後來拋棄共產主義,成為親西方、主張強硬對抗中俄的反共人物,與前總統澤曼的親中立場截然相反。在勝選後,帕維爾更是不顧中共阻撓,在1月30日與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進行了通話,引發北京 “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帕維爾也視中共為捷克的安全威脅,他早先曾經表示,中共有成為經濟、科技和軍事大國的野心,但是其價值觀和戰略目標與捷克不同,因此捷克與中共發展雙邊關係時需非常小心。
他還表示,雖然捷克與中共之間有貿易發展的機會,但是其潛力不足以迫使捷克政府調整其對外關係的原則,或限制捷克政府與臺灣的合作。
帕維爾2015年-2018年曾出任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 2012年至2015年出任捷克總參謀長。
哥本哈根民主峰會於6年前由北約前秘書長、丹麥前總理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創始。首屆峰會於2018年7月22日在哥本哈根舉行,出席者包括加拿大前總理斯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美國前副總統喬·拜登(Joe Biden)、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愛沙尼亞前總統托馬斯·伊爾維斯 (Toomas Ilves) 和當時的丹麥現任首相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Lars Løkke Rasmussen)。共有來自40多個國家的350名與會者出席。
鑒於世界各地自由民主國家的衰落,該峰會的目的是成為分析民主世界面臨的安全和經濟挑戰的頂級國際論壇,以及分析技術和民主規範之間相互作用的論壇。
責任編輯:常青
本文章或節目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