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家外媒報導,北京原有意與10個太平洋島國簽署涵蓋警務、治安、安全、網路數據、貿易、漁業和發展等領域的協議,擴大與太平洋島國的合作,不過消息指出,這些協議未能如預期成功簽署。
與此同時,王毅的太平洋島國之行也立即牽動了澳洲新政府的外交政策,除了澳洲新外長黃英賢趕在王毅到訪前,先訪問了斐濟,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也將很快訪問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阿爾巴尼斯和黃英賢還將出席7月中旬舉行的太平洋島國論壇(PIF)。
澳中關係近兩年處於冰點之際,目前在南太平洋島國似乎又出現拉攏友邦的局勢。對此,希望之聲記者特別採訪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廖雨詩,她就澳中在南太平洋的角力議題作出以下分析:
*澳中外交角力在新政府上台後,加上第一位華裔外長黃英賢上任後,您覺得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
廖雨詩:工黨政府還是會延續親美製中的大戰略,只是在戰術上相對靈活,保留一些緩和對話、進行低調外交的空間。從近來新外長黃英賢的種種發言可以發現,工黨認為莫里森政府因為國內的政治私利而故意炒作中國議題,在不必要的狀況下刻意激怒中國,損害澳洲的整體利益。
工黨新政府的對中政策比起莫里森政府會相對具有彈性空間,其中部分原因是澳洲也希望中國緩解經貿制裁。但是基於中國在地區的勢力擴張,以及AUKUS的核潛艇計劃讓澳洲還是會以美國為最重要的戰略夥伴,因此,預估並不會發生像2015年澳中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中國投資創紀錄達到頂點那樣戲劇化的轉變。
*從王毅出訪南太平洋10國,以及澳洲政府的外交新努力,請分析一下目前澳中在太平洋島國的外交博弈概況。
廖雨詩:南太平洋長期以來就是澳洲經營的地區,太平洋島國在市場機制、貨幣體制、經濟等方面都需要澳洲的協助,與澳洲的關係是長久而具有高度信賴性的。
但是對於許多太平洋島國來說,氣候變遷是他們目前最嚴重的威脅。莫里森政府在國際會議上並沒有積極解決氣候變遷,也未對太平洋的低海拔國家做出任何承諾,所以有些國家確實對於與澳洲的關係發生鬆動。
中共與索羅門群島簽訂安全合作協議的消息傳出來之後,就足以反映中共欲加強在太平洋地區的勢力,突破澳洲、美國等對其圍堵的計畫,可以說是成功達陣了,所以王毅也加緊馬力在太平洋地區做馬拉松式的拜訪,想要乘勝追擊。
當然,澳洲新總理阿爾巴尼斯在當選後重申建立太平洋防衛學校,澳洲外長黃英賢先一步造訪斐濟,表達了工黨執政對於南太平洋的重視與承諾,顯然讓澳洲長期經營的關係再次發酵了,因為畢竟長期社會對社會的互信是不容易被打破的。
*有分析人士認為,工黨必須與獨立當選人以及同樣關注氣候變遷的澳大利亞第三勢力綠黨(The Greens)磨合,因此,有可能為了在氣候變遷上與中國合作而犧牲了支持台灣的立場。您的看法如何?
廖雨詩:工黨和綠黨本來就比自由黨更加重視氣候變遷的問題,所以阿爾巴尼斯從當選前到參加Quad峰會的外交手腕,都一再強調對於氣候變遷的重視。不過工黨與綠黨、甚至許多獨立當選人對於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也都比右派更加堅持,所以不會因為必須與中共在氣候變遷上合作,就完全不重視台灣的議題。
我想,只是工黨想要在維持親美的戰略原則下,與中共建立一些低調對話的機會,所以不會像前莫里森政府那樣主動提起台灣,並且用激烈的方式引發爭議,可以想見台澳在高規格的互動方面或有所減少,不過人文、教育等交流還是會持續,甚至在工黨向來重視社會與社會對話的原則下,還可能會增加。我認為,這也是台灣展現軟實力外交的絕佳機會。
*近日澳亞台灣研究協會主席,澳大利亞蒙納許大學教授張耀中指出,許多年輕的澳洲政治家對於台灣非常陌生。您覺得台灣當局應該如何來強化與這些年輕政治家的互動關係?
廖雨詩:澳洲的民眾對於台灣人確實大多抱持好感,對於台灣被中共欺壓的狀況也普遍感到同情,有一部分也與近年來澳洲社會對中國(中共)的反感激增有關。不過如果再對廣泛的澳洲民眾做一個民調,問他們台灣在哪裡? 有什麼特色? 大概會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台灣的現況。所以讓澳洲的民眾,特別是新一代的政治家認識台灣,就顯得非常重要。
工黨重視文化外交,這正是台灣避開容易引起爭議的外交模式,發展自由外交的機會。我認為台灣當局應該著力於學術、藝文等軟性外交,多舉辦這類型的活動與合作計畫,讓台澳有更多軟性交流。這種成本最少、爭議最小、自由度最大的外交模式發揮效應,能讓澳洲的政治圈、學術圈、藝文圈與社會大眾都感受到台灣與澳洲相近的海島文化特質,以及自由善良的性格。
當國防與經濟往來都受到相當程度的束縛時,台灣必須要跳出既有的框架,用創意與誠意創造新的外交模式,才能在最有自主性的前提下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