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1月4日表示該國政府讓台北以台灣的名義設立代表處是一個錯誤後,立陶宛高層在應對中共方面出現裂痕,以及這會如何影響中東歐,就成為關注焦點。
台灣輔仁大學意大利語系主任張孟仁1月日對《自由時報》分析說,瑙塞達突然提出這種說法,背後有三層考量,一是中共將經濟脅迫升級,把與立陶宛的關係降為代辦級別,又通過跨國企業與本國企業聯手施壓,令立陶宛總統感受到壓力;二是立陶宛總統與總理不和,有關台灣的說法是將政爭表面化;三是歐盟內部在應對中國方面出現分裂,瑙塞達試圖迎合某些落井下石的歐盟成員國,顯示自己擁有外交與國防權力,並希望抬高美國與北約能夠給予的安全保證,及試試看美國、歐盟是否可以給予更多市場經濟保證。
至於事件將如何影響中東歐國家對抗中共的統一戰線,張孟仁認為,如果立陶宛總統與總理不和,就可能有被見縫插針的可能,不過要判斷中東歐未來的方向,捷克是關鍵。
捷克是繼立陶宛之後,最先發出反共聲音的國家。去年,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Miloš_Vystrčil)在中共強大壓力下,仍然堅定訪問台灣,當時總統澤曼還是有名的親中派,今年捷克政壇有很大變化,新總理費亞拉(Petr Fiala)領導的中間偏右政府上台,費亞拉立場抗共,主張人權,曾指責武漢就是中國的切爾諾貝利,甚至表示要推動《馬格尼斯基人權法案>(The Global Magnitsky Human Rights Accountability Act)。未來捷克如何處理與中共的關系,是各界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