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郴州郴江之濱有蘇仙嶺,在這蘇仙嶺那美麗的山石碧水中一直影印著兩千年前蘇仙在此飛天的神跡。
西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的一天,郴州東鴨子塘村一個潘姓姑娘,到村旁的郴江岸邊一塊很大的石頭上浣洗衣裳。這時,有一縷非常好看的仙萍浮遊 水中並圍繞巨石轉了幾圈,潘姑娘歡喜地觀賞仙萍時心中不覺產生悸動,回家后不久便發現自己有了身孕。其母私下裡問她,潘姑娘說明情況后,其母不肯相信。至 潘姑娘懷胎十個月生下一個兒子時,家人因其未婚而生子感覺很不光彩,為避眾人口舌,潘姑娘的母親將嬰兒丟棄在村后牛脾山下的桃花洞中。臨走時,潘母對天發 誓道:“該成人,七日之後活生生;不成人,七日之內早歸陰。”到第七日,思子心切的潘姑娘急忙趕到桃花洞,看到一隻美麗的白鶴正張開雪白的羽翅為嬰兒禦 寒,一頭健壯的白色母鹿正在給孩子餵奶。潘姑娘驚喜之餘,連忙將孩子抱回家中偷偷地餵養,併發誓再不嫁人。
孩子養於密室七年,未見生人,更沒有名字。一日,此兒突然對母親說:“兒子已經長大了,不要再幽禁我了。”從此,此兒每日上村后的牛脾山為家中砍 柴,這牛脾山山靈水秀、風景極佳,山中常有神仙異人出沒。這日,蘇耽入山砍柴,便遇到一位老仙翁。老仙翁知此兒無名,便問其一早出門時看見甚麼,此兒說看 到門外有一個人用禾草串魚懸掛在樹枝上,自己卻枕著樹根呼呼大睡。老仙翁說道:“禾草串魚是個‘蘇’字,枕樹而臥是個‘耽’字”,於是便為此子取名為“蘇 耽”。從此,蘇耽便跟隨老仙翁學習道術。
不久,蘇耽學道有成。一次吃飯時,蘇母無意間說想吃便縣(今永興)的特產鮓魚(油鮓魚)。蘇耽一聽,放下碗筷就出了門,眨眼功夫,蘇耽就提了一對鮓 魚回來。蘇母奇怪地問:“郴縣也有鮓魚嗎?”蘇耽答:“我是從便縣買來的。”;又一次,蘇母患病不思飲食,蘇耽問娘想吃甚麼,蘇母說想吃湘潭的臭豆腐乳, 沒想到蘇耽不大工夫就給母親買回了離郴州近七百里的湘潭腐乳。蘇母雖高興卻不相信蘇耽真的到了湘潭,直到兩月後,蘇耽的舅舅來看望蘇母,說起曾在湘潭看見 過外甥的事。蘇母這才相信蘇耽真的到過湘潭,於是更加驚異。
漢文帝三年(公亓前177年)五月十五日,蘇耽修道圓滿。清晨,侍候母親后不久,天空便傳來了裊裊仙樂之聲,十隻仙鶴伴隨著氤氳縹緲的紫氣從天而 降,蘇耽把一件石匣交給母親時說到:“有需必得,慎勿發也。”並稱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桔葉救之,隨後蘇耽駕仙鶴飛天而去。從此,牛脾山便改名為蘇仙嶺。
蘇耽升仙的第二年,郴州果然暴發瘟疫,來勢迅猛,八方蔓延,一時間,病死無數。蘇母便按照兒子的囑咐,用自家庭前的井水和桔樹上的葉子救活了許多的 病人,郴郡的瘟疫終於得以平息。從此,“桔井泉香”的典故便在各地流傳下來。唐開元十九年(731),郴人在井旁建祠。北宋真宗賜名“集靈觀”、“桔井 觀”。
蘇耽升仙時留給母親的小石匣上寫有“心有求,叩叩首”幾個字。石匣只要叩一下,就會出現蘇母所需的衣食穿用;蘇母憑著這個石匣子,溫飽度日而活到百 歲無疾而終。
中華文明就是神傳的文明,幾千年歷史中修道升仙的無計其數,蘇仙只是其中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