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争辩?因为每个人的层次不同、见识不同。
《庄子》说:与井里的蛙,不可以和它谈论大海,因为井底之蛙局限于狭小的一方天地,眼界狭小。
比如两个人都在爬山,一个人到了山顶,另一个还在山腰。
到了山顶的人就喊:快看,是大海。
还在山腰的人则 一脸茫然:明明前面是一棵树。
层次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自然难以交流。
相传孔夫子有一位弟子,平日里最喜欢与人争论,一天他去拜访孔圣人的时候,在孔圣人家门口遇见一个穿着绿色衣裤的小童,小童拦住他问道:“听说你的老师是孔圣人,那么你的学问应该是挺好的,我现在想请教你一年有几个季节?回答出来了,我给你磕头,回答错了,你给我磕!”
那位弟子想了一下说:春夏秋冬,四季。
童子说:错了,三季!
那位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么到你这就三季了?
正当两人争论不休之时,孔子出来了,于是童子对圣人说:“圣人,你来评评理!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圣人打量了一下绿衣童子回答说:“三季。”
童子高高兴兴的要那位孔门弟子磕了头,然后就走了。那位弟子很是不解,遂问老师:“老师,您教我们的时候都说是四季,为何今日却说只有三季呢?”
圣人回答说:“你不见那童子不是人吗,它是一只蚱蜢变来的,蚱蜢一年中只活在春、夏、秋,它哪里知道冬这个季节呢?你与它争论不是永远没有结果吗?”弟子这才恍然大悟,叩拜先生的教诲。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三季人”,他们的认知与你不是一个层次
每个人的思想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场,每个人都有自己认定的道理。与境界不同的人相争,白费力气。
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不争辩、不解释,做好自己,用结果说明问题。
不和最亲近的人争辩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各自有自己的处事方法、做人原则、生活习惯,去哪里找处处和你完全一致的人呢?
若是想争辩,生活处处可以争辩。
大到买房是要重地段还是重价格,孩子是要生一个还是生两个;
小到出门一小会儿要不要关空调,挤牙膏是要从前面挤还是后面挤……
每一场争辩,都可能毁了一段感情。
其实,所谓幸福的家庭,不是三观相合,也不是频道相同,只不过是懂得让步罢了。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情的地方。在家庭里,所有的争辩都没有真正的赢家。
有的时候你就算是占了上风,可却让对方寒了心、冷了情,于是你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你若争辩,结果两败俱伤;你若不争,成就幸福之家。
学会换位和包容,能懂得与别人和解,自然就不会再与人争辩。
不争辩,不多说,这不是懦弱。
看自己的风景,走自己的路,坚守自己的方向,理解他人的不同。
君子之道,为而不争。
遇事不争 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主持人: 钟嘉慧
图片来源: pixa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