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希望之聲 香港希望之聲](https://sohcradio.com/wp-content/plugins/seriously-simple-podcasting/assets/images/no-album-art.png)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會爭辯?因為每個人的層次不同、見識不同。
《莊子》說:與井裡的蛙,不可以和它談論大海,因為井底之蛙局限於狹小的一方天地,眼界狹小。
比如兩個人都在爬山,一個人到了山頂,另一個還在山腰。
到了山頂的人就喊:快看,是大海。
還在山腰的人則 一脸茫然:明明前面是一棵樹。
層次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樣的,自然難以交流。
相傳孔夫子有一位弟子,平日里最喜歡與人爭論,一天他去拜訪孔聖人的時候,在孔聖人家門口遇見一個穿着綠色衣褲的小童,小童攔住他問道:“聽說你的老師是孔聖人,那麼你的學問應該是挺好的,我現在想請教你一年有幾個季節?回答出來了,我給你磕頭,回答錯了,你給我磕!”
那位弟子想了一下說:春夏秋冬,四季。
童子說:錯了,三季!
那位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麼到你這就三季了?
正當兩人爭論不休之時,孔子出來了,於是童子對聖人說:“聖人,你來評評理!一年到底有幾季!”孔聖人打量了一下綠衣童子回答說:“三季。”
童子高高興興的要那位孔門弟子磕了頭,然後就走了。那位弟子很是不解,遂問老師:“老師,您教我們的時候都說是四季,為何今日卻說只有三季呢?”
聖人回答說:“你不見那童子不是人嗎,它是一隻蚱蜢變來的,蚱蜢一年中只活在春、夏、秋,它哪裡知道冬這個季節呢?你與它爭論不是永遠沒有結果嗎?”弟子這才恍然大悟,叩拜先生的教誨。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的“三季人”,他們的認知與你不是一個層次
每個人的思想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場,每個人都有自己認定的道理。與境界不同的人相爭,白費力氣。
對於不同層次的人,最好的方式莫過於不爭辯、不解釋,做好自己,用結果說明問題。
不和最親近的人爭辯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各自有自己的處事方法、做人原則、生活習慣,去哪裡找處處和你完全一致的人呢?
若是想爭辯,生活處處可以爭辯。
大到買房是要重地段還是重價格,孩子是要生一個還是生兩個;
小到出門一小會兒要不要關空調,擠牙膏是要從前面擠還是後面擠……
每一場爭辯,都可能毀了一段感情。
其實,所謂幸福的家庭,不是三觀相合,也不是頻道相同,只不過是懂得讓步罷了。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講情的地方。在家庭裏,所有的爭辯都沒有真正的贏家。
有的時候你就算是佔了上風,可卻讓對方寒了心、冷了情,於是你贏了道理,輸了感情。
你若爭辯,結果兩敗俱傷;你若不爭,成就幸福之家。
學會換位和包容,能懂得與別人和解,自然就不會再與人爭辯。
不爭辯,不多說,這不是懦弱。
看自己的風景,走自己的路,堅守自己的方向,理解他人的不同。
君子之道,為而不爭。
遇事不爭 是一種高尚的境界。
主持人: 鍾嘉慧
圖片來源: pixa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