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在野黨險勝 擬聖誕節前組建執政聯盟
據德國選舉委員會官網公布的數據顯示,中間偏左的社民黨以25.7%得票率,驚險擊敗總理默克爾保守派陣營,後者得票率有24.1%。綠黨(Green)以14.8%得票率位居第3,自由民主黨(FDP)為11.5%;極右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得票率是10.3%。
社民黨總理候選人肖爾茲(Olaf Scholz)在競選總部向底下歡呼的支持者宣布勝選,他表示選民們已經明確表示希望這個國家政府能有所改變,期盼他成為 “下一任總理”,不過由於社民黨得票率未過半,因此仍必須組成聯合政府,他的目標是在聖誕節前達成聯盟協議。
身為默克爾 “接班人” 的拉舍特(Armin Laschet)坦承選舉結果不如預期,不過他也希望在聖誕節前達成聯盟協議,若社民黨與基民/基社聯盟未達成大聯合政府共識,德國聯邦政府可能會出現自1960年代以來首次有三方聯盟共同統治。
結束16年執政生涯 默克爾政治遺產前途未卜
法新社評論指出,當歐洲和美國威權民粹政治人物勢力抬頭,現年67歲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被外界封為“自由世界領袖”。如今她將結束長達16年的執政生涯,她遺留的政治資產無論在德國,還是在歐盟,以致國際上皆前途未卜。
近幾年來,許多人將處變不驚的默克爾視為在國際政壇上抗衡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或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這類 “大男人“ 領袖的受歡迎人選。
她的支持者說,她的行事風格溫和且具有凝聚力,提供穩健務實方式帶領德國度過無數全球危機。
但批評她的人說,她的領導風格是得過且過,堅持儘可能滿足最大共識,未能高瞻遠矚替歐洲和區域最大經濟體德國的未來數十年發展做準備。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說,在東德共產鐵幕下長大的默克爾,原本是一名專業量子化學家。迄今,她已經連續10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最有權力的女性。而之前,在德國,有整整一代人從來都不知道女性領導人為何物。
她的地位對女性的代表權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她以支持女性擔任關鍵和重要職位而聞名。例如,她支持德國第一位女性國防部長、和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 Ursula von der Leyen)。
英國考文垂大學政治學教授、《安格拉·默克爾:歐洲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Angela Merkel: Europe’s Most Influential Leader)一書的作者馬特·克沃特魯普(Matt Qvortrup)說,默克爾把德國政治變成對政策的討論,而不只停留在政治本身。
他說,德國政治曾經是充滿男性荷爾蒙的男人俱樂部。但在默克爾的領導下,德國政治變得更加以政策為導向。長期以來默克爾的主張符合對改變持保留態度的選民胃口,使她被視為社會穩定的保證人選。
他表示,默克爾的重大政策轉向,也都反映德國社會大多數人的願望;例如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她決定德國逐漸廢除核電。這也使得原本極度保守的基民黨擴大支持者結構,吸引到更多女性和都會選民。
在2015年的歐洲難民危機中,雖然有許多德國人響應默克爾的 “我們做得到” 口號,讓100多萬尋求庇護者湧入德國,但恐怖襲擊的陰影也隨之而來。法國、德國、比利時、英國等國的恐怖襲擊接踵而至,令歐洲籠罩在一片恐慌之中。從而使得反移民的德國另類選擇黨坐大,並造成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度有極右派勢力進入國會。
除此之外,默克爾過往因推動再生能源發展而有 “氣候總理” 之稱,如今卻面臨年輕一代環保人士大規模抗議運動,不滿她未能勇於面對氣候緊急情況,因為德國甚至未能履行自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承諾。
而在最近的中共病毒(COVID-19)疫情方面,默克爾政府承認犯下一些失策,例如中共病毒疫苗接種推展進度緩慢。
後默克爾時代開啟 德中關係受關注
隨着 “默克爾時代” 即將落幕,外界關注未來的日子裡,德中關係將有何轉變。默克爾時代,德國經濟過分依賴中國市場,2016年起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兩國高層交往頻繁,默克爾任內已12次訪華,創下西方國家領導人訪華次數之最。而在中共處處露出戰狼獠牙之後,北京與西方新冷戰之勢日益明顯,在美中經濟脫鉤呼聲日漸高漲之際,德國在經濟上仍然依賴中國市場,這到底是默克爾留下的遺產還是為德國經濟的未來埋下巨大的未爆彈,未來將會揭曉。
基民盟柏林分部秘書長艾佛斯(Stefan Evers)在接受BBC中文訪問時形容中德關係既緊密又複雜,“一方面是經濟夥伴,另一方面德國經常批判中國的人權問題”。出生於牧師家庭的默克爾,自小在東德共產黨鐵幕下長大,成長經歷影響了她對施政及人權問題的立場。
德國素來關注世界的人權狀況,堅守以自由和民主為導向的政策方針,為異見人士提供庇護。默克爾掌權以來,曾在不同的場合提及價值觀,並接見許多在中國遭受政治迫害的異見人士。
近年來,默克爾每次率業界代表訪問中國,還會同時安排接見維權律師等中國公民社會的代表,被外界視為其試圖在民主價值和經濟利益之間取得平衡,特別是默克爾帶領的德國政府對香港局勢的惡化和維吾爾族受到迫害,與其他歐美國家對北京的制裁與譴責比較,相對低調。
2020年底,在她身為歐盟輪值主席任內還力挺《中歐投資協定》,因而讓她成為許多批評者眼中北京的可靠夥伴,而其接見許多在中國遭受政治迫害的異見人士之舉,也被批評者認為是其與中共之間的一種欺騙外界的政治秀。
BBC指出,默克爾離開時,歐盟面臨一系列重大挑戰,包括中共病毒(新冠)疫情過後的經濟復蘇、氣候變化,以及重新定位歐洲在美國-中共之間的地緣政治角色。歐、美、中三角關係中,德國的立場舉足輕重。
歐盟尋求三足鼎立局面,作為歐盟領頭羊的德國在其中能起到什麼作用,默克爾離開後將考驗她繼任者的執政理念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