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很難分清肥胖和懶于運動的因果關系。也就是說,是肥胖造成不愛運動,還是缺少運動導致肥胖?哪個是原因,哪個是后果?
一項研究表明,人的肥胖造成懶惰,其原因可能是肥胖改變了腦的功能。
據今日醫學新聞(Medical News Today)報導,人們知道常規運動可以預防或減輕肥胖相關疾病的不良作用,缺乏運動可能促使人易患2型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等疾病。但是,為什麼很多肥胖的人明知道運動有益處卻不能堅持運動?
現在,美國國立糖尿病消化與腎病研究所(NIDDK)的科學家在《細胞代謝雜志》(Cell Metabolism)上發表的最新研究給出了合理解釋。
該研究指出,飲食造成的肥胖會改變大腦功能,抑制了人體天然具備的愛運動的能力,所以肥胖者表現出懶于運動。
研究說,在小鼠的試驗中,觀察到肥胖破壞了腦內多巴胺的正常功能。多巴胺是一種影響我們的情緒、食欲和運動控制的神經化學物質。因此,肥胖的小鼠越來越不愛運動。
研究人員給小鼠喂食高脂肪食物造成它肥胖后,發現小鼠大腦紋狀體(運動控制和尋求獎勵的中樞)的多巴胺受體活性下降,因此肥胖的小鼠比瘦的小鼠靜止不動的時間長很多。多巴胺受體活性下降意味著大腦內產生的多巴胺2物質變少。
主持該研究的丹尼爾?富林德(Danielle Friend)博士說:“也可能有其它因素,但是多巴胺2的含量不足可以解釋動物不愛運動的原因。”
研究人員又抑制喂養正常食物的瘦小鼠的大腦多巴胺受體的活性,發現這些瘦小鼠也失去運動的沖動,但是這些小鼠沒有變肥胖。而研究人員刺激肥胖小鼠的大腦多巴胺受體后,見到這些胖小鼠的活動次數增加了。
該研究表明,不運動不是肥胖的必然原因。相反,不愛活動似乎是肥胖的后果,因此形成惡性循環。
運動和孩子的健康成長密不可分。許多機構鼓勵中學生每天在校應有60分鐘中等至高強度的體育運動, 體育健康研究機構Active Living Research (ALR)發表文章說,體育活動可以為青少年帶來許多健康益處,包括增強體質,減少身體脂肪,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強壯骨骼,提高心理健康。盡管體育活動對健康的好處人人皆知,但大多數青少年都不符合每天60分鐘體育活動的建議。缺乏體力活動已造成青少年中的高肥胖率。
據英國電訊報報導,劍橋衰老與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征集20歲到87歲的473名志愿者,研究肥胖對他們大腦結構的影響。研究者依照體重將他們分為“超重”和“瘦子”兩組。經過對比研究發現,超重組的大腦白質遠遠少于瘦子組,胖子的大腦白質老化比瘦子提早10年,一名50歲超重者的大腦相當于60歲瘦子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