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國之重器”:經濟技術超限戰 如果說“大外宣”和“統戰”是中共施展的“軟實力”,那么,發展高科技的“國之重器”則是中共追求的“硬實力”。中共上世紀50年代的“超英趕美”,是自娛自樂的鬧劇;而今天,在被西方扶持成一個超級世界工廠之后,中共的“超英趕美”卻具有了現實的威脅。1980年以來,中共實施了一系列科技戰略計劃,包括“86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中國制造2025計劃”(2025年從“制造大國”成為“制造強國”,領軍大數據、5G等)、雄心勃勃的人工智能規劃(2030年領先世界),目的是把中國的世界工廠升級為2.0智慧版,進而一統天下。
一個國家謀求產業升級,這本沒有什么問題。一個國家用政府的力量去支持重點產業的研發,也無可厚非。為什麼中共的科技大戰略對于西方就成了威脅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共政權統治下的中國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直白地說,中共的科技發展不是為了加入世界高科技行列,與各國平等競爭,而是要用卑劣的手段把對手徹底干掉,打垮西方的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從而稱霸世界。中共發展科技實力的目的是服務于其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是為了共產主義最終統治世界。
技術創新是資本主義自由思想帶來的果實,與共產主義的極權專制有著天然的沖突。中國大陸的科研人員連使用國外搜索引擎的自由都被剝奪,要想在共產黨的網絡封鎖、思想禁錮的環境下做出真正的科技創新突破,是很困難的事情。中共于是采用各種非正常手段來竊取西方的技術,用非正常手段來引進尖端人才,用非正常手段來搞垮西方的產業。西方花費數十年、天文數字般的經費研發出來的東西,卻被中共竊取、消化吸收甚至改進,然后不計成本地大規模量產,再傾銷到全世界,把西方私人企業和經濟打垮。可以說,中共正在用“超限戰”的手法來打贏這場技術戰。
(1)“技術換市場”的陷阱 “中國高鐵”近年來成為了中國的“國家名片”、高端制造業走向世界的代表、“高鐵外交”的主角,其短短十余年的發家史讓中共官媒稱為“傳奇”,但對西方公司來說,卻是一場技術被盜、貪小失大、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噩夢。
中國高鐵于上世紀90年代初起步,到2005年前后,放棄了自主研發,轉向引進西方技術。中共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獲取技術,然后自主生產,實現“彎道超車”。中方要求,投標前國外廠商必須與中國國內機車車輛企業簽訂完善的技術轉讓合同,否則取消投標資格;中方還設置了一個考核環節,叫作“技術轉讓實施評價”,不考核國外企業教得怎么樣,它只考察國內企業學得怎么樣,只要是國內企業沒有學好,中方就不付錢,還要求訂單的最后一列的國產化率要達到70%。[40]
如此霸道的條款沒有讓西方公司止步,因為他們覺得龐大的中國高鐵市場不容錯過。日本的川崎重工、法國的阿爾斯通、德國的西門子和加拿大的龐巴迪都來投標。面對中共的“技術換市場”,西方公司沒有誰愿意把自己的核心技術轉讓出去。但是,中共在幾家公司間玩游戲,總有一家會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果不其然,看到某家公司將占有中國市場時,其它幾家也眼紅了。于是,幾家公司都掉入了中共的陷阱。結果是中國同時引進了上述四家高鐵公司的技術。
中共政府不計成本投入巨額資金,中國高鐵進入了跨越式的大發展時期,修建了世界上里程最長的高鐵。幾年時間,中國就把西方的技術消化吸收,變成了所謂的“自主知識產權”。更讓西方公司跌破眼鏡的是,中國竟然開始在國外申請高鐵專利了。中國高鐵成為在國際市場上與曾經的“老師”展開激烈競爭的對手。因為中國積累了大量里程的實踐經驗,又有大規模生產帶來的產業優勢,以及政府在后面不顧代價的財政支持,中國高鐵具有很大的競爭優勢,成為中共“一帶一路”的王牌項目。
在西方公司夢想著分享中國高鐵市場帶來的巨大財富的時候,猛然回首,發現不但被擠出了中國市場,甚至在國際市場上也淪為弱勢群體。日本東海旅客鐵道株式會社(Central Japan Railway Company)名譽主席葛西敬之(Yoshiyuki Kasai)痛心地說,“新干線是日本的明珠。技術轉移到中國是一個巨大的錯誤。”[41]
中共也承認,中國高鐵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然而其目的從一開始就是要干掉所有的巨人。具體而言,中共有雙重目的:近期目的是用經濟上的成就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用經濟技術發展煽動民族主義情緒;遠期目的就是要證明共產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更優越,所以不擇手段來獲取技術,并用整個國家的力量對付資本主義自由企業。
用技術換市場,強制技術轉讓,吸納并改進外國技術,先是占領中國本土市場,再轉身大舉進軍國際市場,用價格優勢直接挑戰老牌廠商,中共這樣的做法讓西方公司吃盡了苦頭,也開始了反思。不過,許多西方公司為了眼前的利益,依然飛蛾撲火般地跟中共做交易,而中共想要獲取西方技術的野心從未停止。“中國制造2025”就是這一野心的體現。
2015年,中共政府提出了一個十年綱領,稱為“中國制造2025”計劃,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從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而到2035年,中國的制造業將超越德國和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到2049年,中國將在制造業主要領域里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和產業體系。中共政府把制造業上升為“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2)“偷出”一個“制造強國” 中共政府如何能夠在短時間內提升自己的制造、創新能力呢?仍然是幾個慣用的老套路。第一,如上面的高鐵的例子所表現出的強迫技術轉讓,用技術換市場,很多西方企業就是在這樣自己豢養著明天的競爭者;第二,要求合資,讓中方從合資企業中獲得技術,支持中外企業、大學在高科技上的合作;第三,鼓勵企業“走出去”,開展“海外并購”高精尖企業、直接投資關鍵技術的初創企業、建立海外研發中心等;第四,吸引國外領先企業和科研機構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第五,實行特殊政策,直接引進國外的高端技術人才,搞“千人計劃”等等。
美國硅谷的很多初創企業都需要資金。中共不計成本,用國家的錢投資美國初創企業,用這種方式掌控美國的新一代技術。中共投資的這些初創企業研發的產品包括航天器火箭發動機、自主海軍船舶感測器,可以給戰斗機駕駛艙印刷柔性屏幕的設備等。[42]硅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榮休主席肯?威爾科克斯(Ken Wilcox)2017年披露,在短短六個月里,曾有三家中共國有企業邀請他做代理人,為之收購技術,不過他都拒絕了。“三家公司都表示他們受命于北京,但不知道自己要買什么”,他說,“他們幾乎什么技術都要,無所不包。”[43]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于2018年11月發布的《301調查報告》中提及的丹華資本公司,就是利用來自中共的風險投資,幫助中共政府獲得美國的尖端技術和相關知識產權。[44]
這些措施還是放在臺面上的,而用非法手段直接盜取西方技術是中共實現技術跨越的殺手锏。中共盜竊技術的手法遠遠超越了過去商業間諜的范圍,它采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的手段,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人員,包括職業間諜、網絡黑客、留學生、訪問學者、在西方公司工作的大陸和臺灣移民以及被利誘的西方人,無所不用其極地從西方盜取技術和機密。
美國的隱形戰機F-35一直是中共覬覦的對象。一名來自中國的叫蘇斌的加拿大永久公民,2016年因為偷取F-35機密而被判五年監禁。蘇斌與兩名中共軍方的黑客合作,入侵隱形戰機F-35研制公司洛克希德?馬丁的電腦之后,把商業機密偷偷拷貝出來。除了F-35,蘇斌等人還竊取了隱形戰機F-22的資料。調查還發現,蘇斌一伙還盜取了波音C-17戰略運輸機的機密,從波音的系統里偷走了630,000個文件、高達65千兆的資料。[45]中共近幾年展示出來的隱形戰機J-20與美國的F-22很相像,而更小型的FC-31就是洛克希德的F-35的仿制品。
杜克大學的“超材料”(metamaterials)專家大衛?史密斯博士(David Smith)發明了一種隱形斗篷(invisible cloak,電磁波遮蓋物技術)。這是用于隱形戰機上的重要材料,美國軍方出資數百萬支持史密斯博士的研究。2006年中國留學生劉若鵬來到了史密斯的實驗室。FBI的一位反間諜官員相信,劉是帶有任務來的。在2007年劉帶著由中共政府為其出差旅費的兩位前同事,來到了史密斯的實驗室,并在隱形斗篷項目中工作了一段時間。讓史密斯意外的是,一個同樣的實驗室在中國被復制了出來。[46]
2018年12月20日,美國司法部起訴來自中國黑客組織“APT 10”的兩名中國公民。起訴書中指,從2006年到2018年,與中國(中共)政府關系密切的APT 10進行了廣泛的黑客攻擊活動,竊取了包括NASA和能源部在內的超過45個受害組織的海量信息,領域涵蓋醫療保健、生物技術、金融、制造業以及石油和天然氣。FBI局長克里斯?雷(Christopher Wray)說,“中國(共)的目標是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領先的超級大國,他們正在使用非法手段來實現這一目標。”[47]
中共對技術和專利的盜竊令人防不勝防。正如三藩市一位長期反間諜的美國情報官員凱瑟琳?派克特(Kathleen Puckett)所說的,中共“把所有的努力都投入到間諜活動中,并免費獲得一切”。[48]
中共把偷盜行為道德化、合理化、常態化、軍事化,用愛國主義、民族情結和金錢名譽利益,發動了一場盜取西方先進技術的“人民戰爭”,這種駭人聽聞的變態行為是史無前例的。
有人說,偷技術只能是支離破碎、東拼西湊、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偷不出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這種對中共的盜竊行為的認識是危險的。電子時代的諜報戰,與過去偷拍幾張圖紙的間諜行為不可同日而語。中共盜取的是某項技術的完整的資料庫,而且很多時候是連人帶技術一起卷走,加上中國幾十年打造出的世界工廠的驚人力量,以及中國長期投入積累的研發能力,中共真的是能偷出一個“制造強國”的。
(3)集人才爭奪戰與諜報戰于一體的“千人計劃” 自從中國于上世紀70年代后期打開國門至今,數以百萬計的學子留學海外,他們許多人學有所成。中共企圖招攬、利用這些西方培養出的高層次人才,直接把西方投資研發的先進技術、經濟信息“引進”中國,助其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2008年起,中共多部門聯合發起的耗資巨大的“千人計劃”,名義上是高薪聘請海外華裔尖端人才回中國從事全職或短期工作,其真實目標瞄準的是西方的高科技與知識產權。
美國聯邦調查局在2015年9月的一份有關“中國人才計劃(千人計劃)”(Chinese Talent Programs)的解密文件里總結說,“招募這些人使得中共可以:1)獲得美國的尖端技術研究和專業知識;2)從已在美國進行多年的科學研究中獲益,而這些研究卻是由美國政府和私營資金資助的;3)嚴重影響美國的經濟。”[49]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2018年12月13日的一份報告聚焦中共的千人計劃,指出這些外國研究人員一邊領著美國政府的資金,一邊將美國的知識產權轉移到自己的國家,使得全美各地的學術機構成為受害者。[50]報告的作者之一、NIH咨詢委員會共同主席威爾遜(M. Roy Wilson)指出,入選千人計劃的一個關鍵條件就是能接觸知識產權。他強調,問題并非零星個案,對美國研究的威脅“嚴重程度不可忽視”。[51]
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從事能源、經濟和安全項目研究的資深研究員哈雷爾(Peter Harrell)說:“中共以動員整個社會的方式取得技術能力。這包括藉由海外投資收購創新公司;要求西方公司轉讓先進技術給中國,作為開放市場的條件;提供龐大的國家資源以資助國內技術發展;贊助海外頂尖的中國學生和研究人員的訓練;以重金吸引人才回國。”[52]
中共的千人計劃實際涉及到的人數可能上萬而不止,幾乎把上世紀80年代以來留學美國的科技精英搜羅殆盡。這實質是在利用整個國家的力量進行人才和知識產權上的超限戰。
(4)邪惡的舉國體制 除了偷,政府扶持和補貼也是中共實現野心的重要一環。政府扶持意味著政府可以拿出巨額資金來支持相關重點產業,實際上就是以一個國家的力量去對付西方的私人企業,對于那些領導者通常讓企業自身做出商業決策的國家來說,這構成一個直接的挑戰,可以說西方企業一上來就輸在了起跑線上;政府補貼意味著企業可以不計成本,其競爭優勢在國際市場上猶如洪水猛獸。
太陽能電池產業就是中共政府補貼的一個很典型的例子。2017年4月的一份報告顯示,十年前的“十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商”中還沒有一家中國公司,但是現在有六個來自中國,其中包括前兩名。在做總統的第一個任期內,奧巴馬大力提倡綠色能源產業,不過有數十家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申請破產或削減業務,挫傷了當時人們對清潔能源的狂熱樂觀情緒。[53]這就是中共政府補貼太陽能電池板帶來的廉價傾銷對世界市場的傷害。
西方國家也會由國家出面來資助重點前沿項目。互聯網的原型就是首先由美國國防部研發出來的。但是,西方在國家層面的參與是有限度的,一旦進入商業化,就基本上由私人企業來主導了。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有很多先進的研究成果,有專門的“技術轉讓計劃”(NASA Technology Transfer Program)來協助私人企業把這些成果商業化。比如,NASA的許多軟件項目,都會把源代碼放在網絡上作為開源讓人們免費下載。而中共是用國家的力量直接參與高科技的商業化,相當于用一個“China Inc.”來與西方的私人企業競爭。
“中國制造2025”計劃當然離不開政府補貼。如果中共繼續如此,就是要在其它重大產業領域里重演太陽能電池板的故事,讓中國的產品成為世界的工作殺手。中共通過經濟和技術上的超限戰,成功地讓眾多西方企業,包括跨國公司陷入了中共的陷阱。它們為中共貢獻大量的外匯收入、貢獻了先進技術,成了中共的搖錢樹和肥羊,但卻無法真正自由經營,開拓自己的事業。它們只是被中共利用來實現野心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