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武帝在北征匈奴、連通西域之際,也開拓南部、西南以及東北部的疆域,使漢朝的疆域在武帝後期達到極廣。當時,西漢的疆域在西北包括今天的新疆和甘肅地區,西南則到達今雲南高黎貢山和哀牢山一線,南方到達福建、海南島等,東北方向的版圖則擴展到朝鮮半島北部至大海。除了局部的收縮外,這樣的疆域一直持續到西漢末年。漢武帝在為漢王朝開拓疆域方面,也做出了最大的貢獻。
統一兩越
《漢書‧食貨志》中說:「武帝因文景之畜,忿胡、粵之害。」胡指北方少數民族,當時主要指匈奴;粵也寫作「越」或「百越」,指的是南方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春秋時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為很多人所知。到了西漢時期,越主要分為位於今廣東、廣西一帶的南越國和位於福建、浙江、江西一部分的東越國,東越國內部又分為閩越國和東甌國,都接受漢朝的冊封。
武帝時,匈奴人是非常猖狂的,百越人依附於漢朝,卻又不太安分。在前面我們講過,建元三年(前138年),閩越國圍攻東甌國 ,東甌國向漢朝求救。武帝立即派軍隊渡海前往救援,迫使閩越撤軍。東甌人怕漢軍撤退後閩越會捲土重來,便遷徙到長江和淮河之間的地區。東甌人逐漸與漢族人融合。
建元四年時,閩越王郢又出兵進攻南越。當時的南越王趙胡向漢武帝求援,說兩國都是大漢藩臣,不能私自交戰,希望漢天子下詔處置。漢武帝認為南越王非常忠義,很快派兵征伐閩越。這時,閩越王的弟弟餘善殺了郢,向漢軍投降。漢武帝便繼續保留閩越國,冊立新的閩越王,稱繇王。
南越王為答謝漢武帝,就將太子趙嬰齊送到長安,一則學習漢朝的典章制度,以便將來更好地治理南越;二則表示永不叛漢。趙嬰齊在長安期間,娶了一位樛姓漢族女子為妻,生下兒子趙興。
元狩元年(前122年),南越王病重,趙嬰齊得以返國,同年繼承王位,並向漢武帝上書,請求立樛氏為王后、趙興為太子,漢武帝同意了他的請求。史書記載,趙嬰齊是一個暴君,因此漢武帝屢次派使者到南越國,婉轉勸告趙嬰齊去長安朝拜漢武帝。趙嬰齊害怕進京後,漢武帝會比照內地諸侯,執行漢朝法令,因此以有病為藉口,避免去長安,只派遣兒子趙次公去長安當侍衛。
元鼎二年(前115年),趙嬰齊病逝,太子趙興繼承王位,樛氏成為王太后。這時,漢武帝已基本平定北方匈奴,準備將南越納入大漢的版圖。於是,他派使臣出使南越,本為漢人的樛氏和南越王在勸說下,同意成為漢朝的諸侯,並取消漢朝與南越的邊界關塞。但此舉遭到南越丞相呂嘉等人的反對。呂嘉在南越是三朝老臣,地位尊崇,他極力反對歸屬漢朝,甚至反叛並殺死了王太后和南越王。
漢武帝就決意攻打南越,於元鼎五年(前112年)發兵兩千,結果失敗了;後來又加派十萬大軍,兵分五路,攻打南越,用一年時間平定了呂嘉叛亂。之後,漢武帝在南越國設置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鬱林、交趾等九郡,面積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海南、越南北部地區,其中的儋耳、珠崖二郡在今天的海南島上,南越已盡入漢朝版圖。
而在呂嘉反叛時,閩越的宗室餘善又開始蠢蠢欲動。他認為自己功勞比繇王大,國民多歸附他,就私下自立為王。漢武帝聽說後,認為不值得為了餘善興師動眾,就以安撫為主,封他為東越王,和繇王並立。
但是已經成為東越王的餘善仍不滿足。趁著呂嘉造反,兩人祕密勾結,共同對付漢天子。餘善向漢武帝上書,請求率八千士卒,假意跟隨漢朝水師攻打呂嘉。等到漢軍到達揭陽,餘善就以海上大風為藉口,不再前進,並向呂嘉通風報信。等到漢軍攻克番禹,餘善的軍隊還是沒有趕到。
漢將楊僕就請求乘勝平定閩越,但是漢武帝考慮到漢軍人馬勞頓,沒有同意,只讓漢軍駐紮待命。誰料餘善聽說這件事,竟然公開反叛。元鼎六年(前111年),餘善率先攻擊漢將,漢武帝遂下令四路大軍進逼閩越。戰事有勝有負,後來越衍侯吳陽勸降餘善不成,就率領七百人起義,並和繇王等人謀劃,認為現在漢軍兵多而強,餘善又是首惡,不如把他殺掉再歸順漢朝,這樣就可以避免被問罪。於是,餘善在內亂中被殺,東越也平定下來。
戰後,漢武帝將繇王降為漢朝的諸侯王,其他將領論功行賞。對於閩越國的處理,漢武帝認為,閩越地多險阻,易守難攻,越人又屢屢造反,因此下令把大部分閩越人遷往江淮之間。當地幾乎成了無人區,歸會稽郡管轄。
自此,武帝對南方的拓展結束,重新確立漢朝南部的疆域,展示了赫赫天威。
(未完,待續)
大紀元文化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