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年輕人也呈現不願意結婚、不願生孩子,很多年輕人甚至看淡一切,反而追求一種隨遇而安的生活,呈現出低慾望社會的萌芽。而前段時間的網絡流行語“躺平”,代表着這代年輕人對社會現實的無聲反抗,他們不想繼續充當有權有勢者賺錢的工具,不願意繼續過勤勤懇懇卻“爲他人嫁衣裳”的日子。他們開始主動降低自己的生活慾望,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不追名逐利,甚至不消費,只維持生存最低標準, 只做最低限度的工作,其余的日子“躺平”,做自己想做的閒事。

“躺平”迅速在年輕人圈子中引起共鳴。有網友說,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好好學習,長大後找份好工作。進入職場後,我們不僅爲公司老闆工作,還要通過繳稅爲政府工作,通過償還住房貸款和信用卡貸款爲銀行工作。我們還會勸告孩子努力學習、找個好工作,讓孩子重複大人的人生軌跡。孩子們終生辛苦地工作,下一代又重複相同的過程,這就像困在鐵籠裏的老鼠,每日飛快地蹬着鐵籠向前跑,卻始終被困在籠子裏。
還有網友說,35歲被公司嫌棄年齡大被辭退。千萬大學生研究生送外賣。你身邊多少四十歲以內的自由職業者的?每天街道擁擠堵車。孩子們爲了一個飯碗內捲到放棄生命的有多少?怎麼我覺得人太多太多了呢?到底怎麼回事?迷思在哪裏?一面是有人告訴你人口危機,另一面是千萬碩士,本科學歷的人找不到工作,只能去送外賣餬口,孩子內卷得接二連三放棄生命,邏輯誰給我理理?向上的路堵死了,前方沒有了希望,今天的年輕人,已經不能通過努力和打拼換來好的生活,他們甚至十分明白,努力已經沒有結果。所以乾嘛還努力?乾嘛還上班?他們可不傻。與其累死累活過一年,不如舒舒服服躺着活一年。
有自媒體人認爲年輕人尊嚴感喪失是“躺平”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當代的生產關係中,人已經逐漸工具化。一個公司負責員工的部門叫人力資源部,這說明人只是一個資源,而資源可以使用可以利用,可以消耗可以節約可以浪費。科技的發展,讓打工人可以被更精確地控制。《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裏》裏詳細描述了被資本家、被科技能力控制到分秒的外賣騎手。平臺爲了更短的派送時間,更大的市場份額,用算法逼迫騎手們強行對抗交通規則。結果是他們的生命安全根本無人在意。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做螺絲釘,不願意做工具人。他們發出疑問:早些年都說人多了不好,要計畫生育,少生孩子多種樹,大家都能富。現在又說勞動力不足,養老金缺口大,提倡多生。這都把人當什麼了?牲口嗎,動物嗎?還要操心維護種羣數量的問題。說到底,這是不把人當人,只看到人的用處,看不到人的尊嚴和體面。躺平,是因爲沒有了希望。
年輕人躺平卻讓官方開始擔憂,反對者還有資本家們,當年輕人不再聽話,不再做好工具人的本分,對政府還是企業來說都是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
於是中共黨媒開始帶頭髮文進行批判。例如《光明日報》5月20日刊文稱,當今的一些年輕人“未富先躺”十分消極,這些“躺平族”對經濟社會發展有諸多不利,要引起社會的警惕。
與此同時,中共“五毛”們立即在海外網絡社交平臺上帶風向地發帖,宣揚“躺平主義”是境外勢力的陰謀,要“警惕境外勢力打茶飲牌”,影響了廣大中國青年“自願加班”等等。還有五毛賬號言之鑿鑿地說,“天天喊躺平的99.85% 是領了CIA的任務”。
中國資深媒體人、現居德國的時事評論家、作家長平,日前在德國之聲上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討論中國當下出現的“躺平主義”潮流。
長平在文章中指出,當前在中國年輕人中流行的“躺平主義”其實不同於老一代人所說的“思想消極”、“不求上進”,它更具有主動選擇和反抗行動的意義,因此被稱爲“中國年輕人的思想解放”,是一種對低水平競爭的現實社會無聲和無奈的反抗。
文章進一步指出,即使是“躺平”,也是需要制度環境的保障才能實現的。首先,“從硬件上說,它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福利,讓躺下的人不那麼容易餓死”;其次,還需要有真正的法治,“讓城市官員不能動輒驅趕‘低端人口’”;第三,還需要更少歧視、更多尊重的社會文化,以及自我賦權、獨立自主的觀念意識。而在當今的中國,這些條件顯然都不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