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武帝是他的諡號,正式諡號是「孝武皇帝」,後來人一般省略「孝」而稱他為「漢武帝」,這大概是源於人們對漢武帝赫赫武功的崇敬和紀念。古代的諡法中認為,克定禍亂、拓地開封者,都可用「武」作諡號。歷史上著名的擁有「武」諡號的君主,還有周武王、魏武帝等人,他們大多是開國皇帝,在馬上取得天下,帶領精兵猛將開疆拓土,在軍事史上建立了輝煌功績。
那麼漢武帝雖然是西漢第七位皇帝,但是漢朝的邊境威脅,自立國以來始終沒有解決。在西漢初年無為而治的執政理念下,歷代君臣對邊患問題採取妥協、放任的態度。直到漢武帝,繼承了漢初積累的巨大財富,懷抱著收服四海的雄心壯志,在國家周邊通過一系列軍事與外交活動,實現了勘定邊患、開拓疆域的目標,建立了大一統的世界級多民族帝國,彰顯大漢帝國遠播四海的國威和榮耀。
因而,「武」作為漢武帝一生成就的概括,是最為恰當的。在上一集中,我們介紹了漢武帝時代的兩大名將衛青和霍去病。正是因為這兩人被慧眼識英的漢武帝所重用,西漢王朝終於平定了建國以來最大的邊患,也成就了歷史公認的漢武帝彪炳千古的一大功績。那就是擊退了盤踞在北方、時常侵擾漢朝百姓的匈奴,使北部邊郡得以安定。
匈奴之禍
從這一集開始,我們來談一談漢武帝平定匈奴的前後經過。匈奴,北方少數民族的一支,在漢以前也叫胡、鬼方、山戎、獫狁,《史記》說匈奴人的祖先是夏後氏的後裔,與華夏民族有血緣關係。秦朝時,匈奴一度被大將軍蒙恬擊敗,逃往漠北,十多年不敢南下。
秦朝滅亡後,匈奴趁楚漢相爭之際,再度崛起,並重新控制了中國西北部、北部和東北部的廣大地區。漢王朝建立後,貪婪殘暴的匈奴更是給西漢邊境帶來巨大威脅。晁錯在《言兵事疏》中說:「胡虜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攻城屠邑,毆略畜產」「殺吏卒,大寇盜。」匈奴多次侵犯邊境,小規模入侵就獲得小利,大規模入侵就獲得大利;他們做的都是攻城掠地、屠殺吏民、大肆劫掠的惡行。
為了安定北方,漢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1年曾親率大軍北征,但以失敗告終,被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通過向單于的閼氏也就是匈奴首領的妻子行賄,才得以脫險。此後,漢高祖不得不採取和親政策,贈送絲綢、糧食等物品,以減少匈奴的侵擾。之後的漢帝都延續上述政策,但這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匈奴常常違背和親約定,侵擾漢朝北部邊疆,殺人越貨。
不過,和親政策也給了漢王朝修養生息的機會。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呈現出一片富庶豐足的景象,國庫充盈,百姓生活富足,這為漢武帝時期反擊匈奴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漢武帝在即位前,不斷聽聞匈奴暴行,即位後便蓄勢待發,為攻打匈奴作準備。軍事上,漢武帝改革兵制,加強了騎兵的發展。以往西漢王朝的兵種主要有車兵、步兵、弓弩兵、騎兵、水師等,但威脅漢朝的匈奴則多是騎兵。漢武帝意識到,若想打敗匈奴,必須是騎兵對騎兵,而漢朝的騎兵必須戰馬優良、騎士勇猛、武器精銳、訓練有素、統帥傑出。
這些漢武帝都一一做到了。他首先將官養苑馬擴充到四十五萬匹,同時選拔忠誠勇敢、武藝高超、擅長騎射的勇士,組成兩支精銳的侍衛軍,一曰「期門郎」,一曰「羽林騎」,在中國歷史上開創天子擁有親軍的先例。
漢武帝還大力擴充京城常備軍——「北軍」的力量,創設「八校尉」,即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中壘,其中一半都是騎兵。為了讓騎兵擁有精良的武器,他還下令皇家兵器庫也就是武庫,大批量生產鐵劍、鐵刀、鐵矛、鐵戟、鐵甲和弓弩,其中漢軍騎兵最流行的兵器就是勁弩、長戟和戰刀。
勁弩即「銅弩機」,和秦弩一樣,是一種威力巨大的遠射兵器。還有種叫「大黃」的勁弩更是厲害,歷史上有名的 「飛將軍」李廣曾使用它射倒好幾個匈奴將領。長戟,則是漢軍士兵手中最主要的長兵器。
漢武帝迅速打造了一支威猛雄壯的騎兵軍團,只需等待著一個合適的時機,這位大漢天子就可以發動對匈奴的反擊。(未完,待續)
大紀元文化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