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公元前339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文學成就最為著名的就是《離騷》和《九歌》。除左徒(僅次于令尹)外,屈原還曾擔任過“三閭大夫”一職。三閭即楚宗室昭、屈、景三姓聚居之所,三閭大夫是春秋、戰國以來晉、魯等國的公族大夫,職務是管理宗族事務,肩負著教育宗族胄子的重任。
屈原在小的時候,私塾的老師教他《論語》的時候有這么一段經歷:
老師讓學生背誦《論語》,很多學生只是在背《論語》的內容,而不甚理解《論語》的內涵,或者根本不按照《論語》中對人要求的去做,只是照本宣科的背;而屈原卻不然,他嚴格按照《論語》的中所說的去做,去實踐。
一次幾個小朋友在一起閑談,聊起了他們聽說的事情,小屈原就說:“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子曰:修己以安人。”“子曰:修己以敬”所以從小屈原就把“君子”這個詞理解的十分的透徹,所以才能在長大的時候無論遇到什么樣的風浪都能把百姓和君主放在心中。
當他年長一些的時候,他有一次懷里揣著幾個饅頭出門到一個小河邊玩耍,路上遇到一位討飯的老人,只見老人長得鶴發童顏,只是衣服有些破爛,手里拿著一個要飯碗,拄著一只拐棍。老人說,我已經好幾日沒有吃飯了,你給我一點吃的好嗎?要熱乎的!屈原一聽,吃的到好弄,可是熱乎的好像不是很好弄,因為這附近沒有他所認識的人家。可是看到老人家誠懇的樣子,他幼稚的想:我用手差不多就能把吃的焐熱吧。于是從懷里拿出饅頭出來,掰開放在手里,開始焐,老人笑瞇瞇的看著他,也不出聲。過了幾個時辰,小屈原說:“老伯,饅頭焐好了,給您。”老伯大笑,“你的小手焐不了太熱的饅頭,看我的。”說著他把饅頭托在右手中,左手一指,只見那個饅頭就冒出蒸汽來!老人把饅頭讓給屈原吃,他們從此成了好朋友。
后來老人告訴屈原,他叫清風子,在武當山修行,云游四海。因天下混亂,想找一位能治世之人整頓朝綱,善待黎民。因為天下分合自有定數,誰也無法改變,也許我所找的這個人會以一種不祥為終結,但是他會給人民留下萬古不壞的記載……
屈原道:“子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我愿為民與君一死,哪怕自沉于河水之間!
清風子道長看到屈原小小年紀竟有如此的雄才大略和廣闊的胸襟才將很多的處世之道、興國之策一一詳細的說給了他。
最后清風子道長語重心長的說:“孩子,報國與愛民是儒家文化的基礎,那么你今生就是要把這個演繹和詮釋好,讓后人真正的有樣可尋。還有人要懂得自得其樂,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而且要無論世道如何,你要‘獨善其身’。為師沒有別的送你的,只有這把清風劍留給你吧!”
說完,清風子把清風劍拿了出來遞給屈原,然后飄然而去。屈原哭著說,“恩師我們何時可以再會?”只聽從空中傳來清風子那渾厚的聲音:“汨羅之間,仙界之巔,逍遙自在,安樂無邊……”
什么叫“汨羅之間”,屈原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