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50歲以前人找病,50歲以后病找人。
生命的開始就是衰老的啟動,養生抗衰老是一輩子都要做的事情,長期的晝夜顛倒、飲食無節制、運動少,都會引發疾病,這都是對自己身體的摧殘,都是在“作病”。
現在大家就明白為什麼一定要強調“養心”,也許是很難做到,但至少是在腦子里有這根弦,能時刻提醒自己也是好的。
“真正高明的醫生并不在醫院,在你身體中。”
郝萬山教授說:人渴了要找水喝,餓了要找飯吃,這是人體的自調機能在發揮作用。
這不僅是中醫的思想,也是現代醫學的觀點。現代醫學之父,2500年前的希波克拉底說:“疾病的痊愈是要通過自身的自愈力,醫師只是在旁協助而已”。
所以說,真正高明的醫生不在醫院,而在你的身體之內;最珍貴的靈丹妙藥不在藥店,而在你的身體之中,就看你會不會利用。
“情緒不爽,會導致肝病。”
有人曾做過這樣的試驗:把動物的肝臟切除后,將原本應當是進入肝臟的門靜脈和腹部大動脈直接相通,心臟就立刻脹大而靜脈血淤積,動物很快就死亡了,可見肝對血循環量的調節作用是多么重要。
情緒不爽、生氣郁悶的時候,也會影響肝的疏泄,而出現肝和肝經氣滯血結的情況。
“不生氣,就不生病。”
情緒是人的本能,但在競爭激烈的生活環境下,人的精神壓力自然會增大,于是各種負面情緒會經常影響到人的健康。
郝萬山教授說:“你看好多人,到處都抱怨,看啥都不順眼。國家怎么這個樣子,社會怎么這個樣子,單位怎么這個樣子。回到家就抱怨,家里人怎么這個樣子,抱怨就是一種負向情緒。”
郝萬山教授還說:“現在,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緒有關。嘿,只要我們把控好情緒這個關,我們就可以不得病,不得大病,少得病,晚得病。”
“心要靜,身要動。”
養心、靜心、修心、調控意識情緒,本身就是一個養生常識,可惜不被大家重視,所以才會出現“治不好的胃病”、“伴隨一生的咽炎”。
心靜則身安,身安則體健,心安體健則百病少生。動能生陽,陽氣旺盛而通達,則氣血流暢,肌肉豐滿,筋骨強健。
心要靜,身要動,營養均衡不過剩,這是歷代各個門派的養生家提倡的三大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