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劉博士
剪輯 : 劉博士
************************************************************************
2020年10月1日 節目時長: 45’42”
************************************************************************
《音樂緣起》第190集_《中秋故事》
撰稿、主持:劉超祺博士
播出日期:2020年10月1日
播放「片頭曲」劉超祺:《春有主》(33”)。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劉博士,再次在大氣電波中為大家主持《音樂緣起》,歡迎各位收聽。
第一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劉子絢主唱的《明月千里寄相思》。
今天通過電腦、手提電話能萬里傳音、傳影像。大半個世紀前,當「人隔千里無音訊」的時候,想到的就是「明月千里寄相思」,「請明月代問候」,歌詞表達的是純真、善良的感情,沒有半點不滿、埋怨和責備對方,忍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實在令人有所觸動!
———-
[播放《明月千里寄相思》。
———–
今集《音樂緣起》的主題是《中秋故事》。
———-
每年的黃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今年是在西曆10月1日(星期四)。中國大陸在2008年起將中秋節列為法定假期,當天放假一天;台灣也是將中秋節列為法定假期,當天放假一天;香港的中秋節翌日才是公眾假期,在黃曆八月十六日放假一天,中秋節當天不是假期。
———-
第二首要介紹的歌曲是《月圓花好》。
以前,都有半個世紀以上,一到中秋節,香港的電臺就會播放這首《月圓花好》,恭祝家家團圓美滿。我深切的盼望每一個中國人的家庭都不受到信仰的打壓、政治的迫害,能家家團聚一堂!希望這個日子很快就來到。
———-
[播放《月圓花好》。。
第2節:[播放「片頭曲」《春有主》(33”)。]
———-
各位聽眾:歡迎返來第2節的《音樂緣起》。
———-
在這個中秋佳節,我想跟大家講一個有關中秋節的傳統故事。
———-
一到中秋節,當藍天明月的時候,就會想起「嫦娥奔月」這一類古老又家傳戶曉的傳說。正所謂「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那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首先說一說「嫦娥奔月」,這是一個修煉的故事。
中秋節的起源與一個悠久的歷史傳說有莫大的關係,其中之一就是「嫦娥奔月」,是一個中國神傳文化的事蹟。
在遠古時代,有一位心地善良、正義的少年英雄,他名叫后羿,娶了一位品性純良、貌美如花的女子為妻,她名叫嫦娥,他們倆婚後除了相處和洽、生活美滿之外,他們還求道心切,西天王母娘娘體察到他們求道之心,便贈送仙藥給后羿倆夫妻,待他們修行圓滿,同時遭逢劫難的時候,只要他們服下仙藥,就可以飛昇上天,離開塵世。
有一天,天上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弄得農作物失收,人民缺水缺糧,民不聊生。面對嚴重的災難,后羿倆夫妻記起西天王母娘娘的指示,於是,嫦娥喝下了一半仙藥,然後,她把另一半仙藥遞給后羿的時候,卻被后羿失手打翻了。
當下,后羿也顧不了個人的生死和與妻子的別離,為了拯救蒼生,他走上崑崙山尋求仙人解救蒼生的辦法,終於得到仙人賜與神弓、神箭,於是,他走上崑崙山山頂,拉弓射下九個太陽,正當他準備射落最後一個太陽的時候,嫦娥也走到他身邊勸阻他,要留下一個太陽普照大地,讓世上有光、讓萬物生長。
后羿和嫦娥挽救了世人於苦難之中的責任完成了,已經喝下了仙藥的嫦娥也不能久留人世間,在一個月圓的晚上,嫦娥獨自一個人飛向月宮去,后羿深知這是天意,天命不可違。后羿於是在地上擺設香案,送上鮮花、水果,遙祭在月宮裡的愛妻。這晚正是黃曆八月十五。
人民知悉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挽救過他們性命的嫦娥拜祭,祈求吉祥平安。自此,「仲秋拜月」的習俗在民間便流傳開來了。
———-
下一首(第3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劉珺(粵音「菌」)兒主唱的《秋月》。
———-
[播放《秋月》。]
———-
當人覺得時間過得好快,就會說「一年容易又中秋」。每年中秋節前後,不其然都會想起有關中秋節這首歌謠,你們又記不記得呢?
「中秋月,月中秋,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劏雞殺鴨炆蓮藕,有錢人家吃月餅,無錢人家吃芋頭。」這首民謠足見無錢人家與有錢人家的對比,反映出貧富懸殊的社會狀況。有錢人家過中秋節的時候可以吃月餅、吃一頓豐富的晚餐、一家大小能歡樂聚首;相反,無錢人家就無錢買月餅,只能吃平價的芋頭。
我的童年大部份的中秋節都是吃芋頭的日子,現在經濟環境比我們以前的富裕,這一代年輕人就要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
下一首(第四首)要介紹的歌曲是廣東民謠《月光光》。
———-
[播放《月光光》。]
########## (20’10”)
第3節:[播放「片頭曲」《春有主》(33”)。]
———-
各位聽眾:歡迎返來第3節的《音樂緣起》。
———-
我年幼的時候,屈指一算,已經超過了半個世紀。一臨近中秋節,爸爸就買竹篾、玻璃紙、紗紙、棉繩、幼鐵線和漿糊回家做燈籠,他紮的燈籠是叫「剝皮橙」。「剝皮橙」十分容易做,將幾個用竹篾紮成的正方形框架砌起來成為一個盒子形狀,在底部中間用竹篾紮一條橫枝,然後在橫枝中間加上一個小燭臺,頂部用幼鐵線吊著四個角,鐵線頂部再橫加上一條粗的竹篾,作為小孩子拿燈籠的柄。
那時,我只有五、六歲,和家人住在牛頭角半山木屋區。一到中秋節當晚,我們一群小孩子就在村口集合,由一些區中的大哥哥、姊姊帶領,每人都拿著一個燈籠,排成一條長蛇陣,一行幾十人,浩浩蕩蕩的村過村、山過山,當時沒有甚麼街燈,街頭巷尾都是漆黑一片,遠遠望去像一條火龍一樣,非常壯觀。我們身為小孩子,當然玩得開心,每年都渴望中秋節快些來到。
———–
下一首(第五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靜婷主唱的《月兒彎彎照九州》。
———-
[播放《月兒彎彎照九州》。]
———–
年輕時在暑假八月與太太跟旅行團往內蒙旅行,迎接我們一團人的是一位中年男歌手,他唱了一曲《敖包相會》,他說是蒙古的傳統民謠,我一聽就愛上這首歌曲。晚上,我們住在蒙古包,導遊帶我們一團人去參觀一個月後的八月十五日舉行敖包相會慶典的敖包,在這節令中,蒙古的未婚青少年在這敖包一同相聚,載歌載舞,物色對象,若遇到心儀的對象就會送定情信物。當晚,在黑漆漆的天上看到繁星點點、月明如鏡,我可以想像得到當天八月十五日花好月圓的情境。還有,要記得每逢過年過節,都要與家人歡歡樂樂、和和氣氣聚首一堂,要珍惜大家的緣分呀!
———-
下一首(第六首)要介紹的歌曲當然就是蒙古民謠《敖包相會》,由米線組合唱出。
———-
[播放《敖包相會》。]
第4節:[播放「片頭曲」《春有主》(33”)。]
———-
各位聽眾:歡迎返來第4節的《音樂緣起》。
———-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元末時代。元朝末年,由於種族壓迫、賦稅繁苛,加上連年乾旱、瘟疫與水災等天災人禍,弄至民不聊生、民族矛盾激化,漢人忍受不了元朝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在朝廷官兵嚴密的監控下,消息傳遞處處受阻,朱元璋為了聯合各路義士,軍師劉伯溫想出了對策,就是把「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裡面,然後送到各地的起義義士去,結果,起義成功,於1368年8月15日攻陷元朝的首都大都,元朝廷退回蒙古草原。朱元璋下令與全體軍民同樂,以傳遞訊息的餅作為餅食,起名叫「月餅」,大宴軍民。此後,「月餅」就成為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應節食品,「月餅」的製作也越來越講究,品種也越來越繁多。自此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要中秋節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與黃曆新年、清明節、重陽節、端午節等節日齊名就要到明清時期,根據明朝黃佐《金陵全書-正德江寧縣誌》的記載,每逢到中秋夜,家家戶戶團聚一起、吃晚飯、拜月祈福、祭祖先求庇佑、賞月和吃月餅慶團圓。
———-
下一首(第7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甄妮主唱《月滿西樓》的主題曲。
———-
[播放《月滿西樓》。]
———-
當人覺得時間過得好快,就會說「一年容易又中秋」。每年中秋節前後,不其然都會想起有關中秋節這首歌謠,你們又記不記得呢?
「中秋月,月中秋,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劏雞殺鴨炆蓮藕,有錢人家吃月餅,無錢人家吃芋頭。」這首民謠足見無錢人家與有錢人家的對比,反映出貧富懸殊的社會狀況。有錢人家過中秋節的時候可以吃月餅、吃一頓豐富的晚餐、一家大小能歡樂聚首;相反,無錢人家就無錢買月餅,只能吃平價的芋頭。
我的童年大部份的中秋節都是吃芋頭的日子,現在經濟環境比我們以前的富裕,這一代年輕人就要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
最後一首(第8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李龍基、鄧婉玲合唱的《八月十五是中秋》。
———-
[播放《八月十五是中秋》。]
———-
各位聽眾:眨眼之間,本節目的時間已經到了,下一次同樣時間再在大氣電波中與大家在《音樂緣起》這個節目中結緣啦!祝各位「花長好、月長圓、人長久」!多謝各位收聽!拜拜!
———-
************************************************************************
每周播出時間: 周四:5:00pm – 6:00pm
頻段:FM96.9
網頁:http://sfshow.bayvoice.net/gb/talkshowc/music-c
短信、留言號碼:650-395-8366
App:SOH (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