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藥物過敏反應和基因有關;圖為情境照。
「為什麼他吃這種藥有效,而我吃卻效果不好?」確實同一種藥物使用在不同人身上可能會出現藥效不同的情形,從前以「各人體質不同」解釋,現今醫學研究發現,不同個體對藥品的代謝差異有關,更進一步說明則是每個人基因不同,所以對藥品的反應也不一樣。
不只是藥效有差異,對於某些藥品使用在帶有特定基因病人身上,還可能增加嚴重過敏反應出現的機率。
食藥署統計,歷年申請藥害救濟給付的藥品包含「降尿酸藥」、「抗癲癇藥」、「抗生素」、「抗結核藥物」及「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等。
最常見的藥害型態為「嚴重的皮膚不良反應」,如「史帝文生強生癥候群(簡稱SJS)」和「毒性表皮溶解癥(簡稱TEN)」,受害人身體皮膚及黏膜組織在服藥後,產生嚴重過敏發炎反應面積可達30%以上,表皮組織如燒燙傷皮膚一般輕碰即脫落,皮膚及黏膜處產生大面積水泡,同時可能併發肝腎功能衰竭、細菌感染,未妥善照顧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即使痊癒,仍可能留下失明等後遺癥,是罕見卻十分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
國人服用抗癲癇及降尿酸藥物產生「史帝文生強生癥候群」和「毒性表皮溶解癥」等嚴重皮膚不良反應者相較於其他國家高出許多,原來是跟「特定基因」有關。
其中「降尿酸藥物(Allopurinol)」是用來降低及治療痛風發生的常用藥品,有極少數病人服用後卻可能發生嚴重藥物過敏反應,研究發現病人可能帶有「人類白血球抗原基因(HLA-B*5801)」,有高達580倍的風險會對此降尿酸藥產生SJS、TEN等嚴重皮膚過敏反應。
陸續也發現用來「抗癲癇藥物(Carbamazepine)」則是跟「HLA-B*1502」基因型有關,臺灣漢人族群和東南亞人種帶有此基因型比例較高,說明了為什麼亞洲人種發生SJS或TEN比率較歐美高出許多。
嚴重藥物過敏發生率極低,約每年每百萬人8例,因死亡率很高,才會如此惡名昭彰。
通常嚴重過敏反應會在初次用藥的前幾個月之內發生;長期使用藥物若超過4個月以上者,發生機率就更低。若您已經長期服藥且無身體不適情形,不需要太過擔心。
嚴重藥物過敏反應初期癥狀包括喉嚨痛、嘴巴破及皮膚癥狀,常有病人誤以為是感冒,延誤治療。一旦用藥後,出現紅疹、水泡、發燒、喉嚨痛、嘴破等癥狀,應立即回診,以避免發展為更嚴重的不良反應。
(作者為振興醫院藥劑科藥師)
◎醫學小辭典:精準醫學
臨床上對於初次使用「降尿酸藥物(Allopurinol)」、「抗癲癇藥物(Carbamazepine)」這兩種藥物的病人已可檢測相對應的藥物過敏基因,以避開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維護病人用藥安全。
至於其他藥品與基因型態的相關性研究則仍在進行中。
未來的醫療將朝向「精準醫學」發展,以科學研究為基礎,運用生物資訊與檢測的方式推廣到健康照護層面,以便用藥更精確,並且能夠預期治療的效果。
事實上,強調個人化的預防醫學及篩選治療方式的時代正在發展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