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清華大學在官網上再次宣佈了上述消息,指“雙一流”週期總結大會的評議專家組一致認爲,清華大學已經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北京大學則表示,全面實現了“雙一流”建設近期目標;中國人民大學表示,整體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所謂“雙一流”建設是指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中共於2015年正式啓動了雙一流高校建設項目,以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增強中國高等教育實力,目標是在本世紀中葉建成高等教育強國。2017年9月,教育部公佈入選名單,42所一流大學,140所高校的456個一流學科名列其中。
目前39所“985”高校中,首輪“雙一流”建設自評和專家評議已公佈結果的有26所,暫未公佈結果的有13所。
評議結果如下:

看完這個點評結果,有網友頓時表示“風中凌亂了”。還有人說,“廢話的一百種說法,你們做到了!”
爭議更大的是“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專家”自己評出來的,這樣莊重嚴肅的評選這麼一搞,變成了一出詼諧幽默的小品。網友們在清華大學官方微博下霸屏,搞得清華沒辦法只能關了評論。有人嘲諷:“許章潤開除了,胡鞍鋼還留着,怪不得一流了”、“我還想啥叫雙一流,金燦榮:一流兩次”、“講個笑話:世界一流大學畢業的學生大部分都出國了;世界一流大學給外國留學生搞特權;世界一流大學出qj犯(這個是隔壁zhe大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生還找不出一流的工業科技”、“我們不怕尷尬,就敢說世界一流!”

中國一些敢言學者和知識分子也對這個評選指標不詳的“世界一流大學”說法不敢恭維,紛紛開啓了吐槽模式。
北京學者榮劍說:“經國內高校專家評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成績顯著。清華大學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北京大學全面實現了雙一流建設近期目標(北大肯定不服吧?),人民大學整體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部分還不行?),北航具備了世界一流大學的主要特徵(主要特徵是什麼?),哈工大實現了預定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目標…….
網紅經濟學家馬光遠也表示,這兩天聽到的最大的笑話是,一些學校旗幟鮮明宣佈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我宣佈,我現在是世界一流啦!我本來以爲是德雲社的相聲段子呢,一查新聞,居然是真事!

清華大學教授郭於華也在推特嘲諷當局:“自娛自樂,國際笑話”。
自娱自乐,国际笑话 https://t.co/a5AB6eCCRL
— 郭于华 (@yuhuaguo) September 23, 2020
清華符合世界一流嗎?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2016年底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中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紮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要爲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中共當局和教育部對雙一流高校的選拔標準進行了有利管控,甄選結果反映出了當局堅定而明確的政治意願和方向,包括積極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國情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例如大力扶持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醫等相關的學科。
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郭於華認爲,“這種評選和排名沒有任何意義,等於說是用權力來排,它是能看出學術水平還是能看出創新能力,還是能看出對學生很好的培養?我覺得哪個都不是,我覺得就是一種權力遊戲。”
因安全原因不願透露姓名身份的一名曾參與QS世界大學排名評審的中國學者告訴自由亞洲電臺,中國雙一流高校的判定完全符合同類國際排名的硬性指標,但在軟實力上仍有欠缺。
他說:“現在在覈心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數量已經和國際水平大致差不多,但有決定性影響力的論文比較少。”
該教授表示,中國社會人文學科在國際上被邊緣化,主要的競爭平臺是國內期刊,因此在研究和教育過程中更願意迎合當局的喜好,使告密揭發的現象更加普遍。
中國高校舉報風 沒人敢說真話
近幾年,有數十位中國大學的教授因在課堂或網絡上公開發表異議言論而被當局打壓或治罪。有的學校甚至開設教學信息員崗位來監督教學是否符合主流價值觀。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前講師柴曉明、前清華大學法學教授許章潤、廈門大學經濟學教授尤勝東、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呂嘉……都在中共收緊高校言論自由的當下遭開除教職甚至入獄。
今年9月,2021年度英國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中,清華大學首次進入前20位。一些研究中國問題的觀察人士質疑,舉報風盛行,被稱爲中共高官政治搖籃的清華是否名副其實?
先後在加州伯克利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和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獲得數學和政治經濟學兩個博士學位的非政府組織“公民力量”創建人楊建利對美國之音說,這項“排名有很大缺陷”:“如果你堅信大學作爲教育和學術機構,成功的關鍵是自由,包括學術自由、言論自由以及獨立和批判性思維,但是中國的大學校園裏沒有這種東西。”
楊建利還提出,該排名可能忘記近年反覆出現的中國學術醜聞問題:“腐敗無處不在,中國最負盛名的大學也參與其中。”
他也懷疑《泰晤士高等教育》表示排名基於13項指標,包括教學、研究、知識轉讓和國際視野等等,而這些指標是如何獲得的?
曾經在中國知名大學留學的美國國防語言學院前“文化意識”教官白伊麗博士(Elizabeth Bowditch)也表示,由於中國大學的學者難以進行獨立的研究,所以很難看到中國的大學與其它地方大學相比,有什麼競爭力,“因爲,即使在科學領域,研究人員也可能會面臨政府的壓力。這些因素將影響國際社會對它們研究成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