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北京當局近年來在國際事務上越來越具侵略性的策略讓全球警覺,英國並不是唯一一個試圖重新調整與中國的關係的國家,從澳大利亞、日本到德國都有類似動作。不過英國或許是當中最“痛”的國家,不僅因爲英國對於和北京交好所帶來的利益有較高的期待,同時因爲英國正在爲“後脫歐時代”佈局。而中國是除美國外,英國在脫歐後欲尋求的重要新合作伙伴之一。
英國政府原本期望在英國敞開大門給中國時,北京能夠逐步向西方商品和各種影響開放,並利用英國作爲合作伙伴的地位來推動(中國)人權和內部改革的信息。
不過現在英國政府意識到自己只是一廂情願。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國實際上正在朝相反的方向發展:中國產業政策的方向縮小了外國公司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空間;在政治方面,法律活動家和非政府組織曾經存在的有限空間逐漸消失,尤其是在習近平2013年掌權以來,對媒體的控制更加嚴格。
《金融時報》同時指出,英國曾寄望中方會打開金融市場大門,給倫敦帶來新的巨大市場。但幾年過去這些願望泡湯了,在中方大手蒐購英國資產之際,意在讓英國投資者可以進入中國大型股票市場做交易的項目“滬倫通”卻進展緩慢,迄今只有兩家企業在此掛牌。同時,有經濟學家指出,中國企業不太可能爲英國帶來技術或管理方面的進步,以改善英國經濟生產力或改變業界方向。
英國不僅未能實現自己當初的美好願景,北京當局甚至利用英國敞開大門後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力來威脅英國的民主社會。其中的一個例子是在高等教育領域。英國的優質教育資源吸引了衆多的中國留學生,英國智庫Onward 的一份研究顯示,至少16所英國大學,包括著名的帝國理工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以及曼徹斯特大學,超過五分之一的學生受益都來自中國學生資源。
而中共恰恰利用這一點來進行施壓。去年1月英國議會專責委員會(UK parliamentary select committee)的一份證詞描述,中共大使館是如何威脅要切斷向牛津大學的中國學生和現金流動,向牛津大學副校長理查森(Louise Richardson)施壓,以阻止牛津大學名譽校長(Chancellor)、曾擔任末代港督的彭定康勳爵(Lord Patten) 訪問前英國殖民地(香港)。不過被理查森副校長拒絕了。
這一次在華爲問題上,中共駐英大使劉曉明公開放話威脅稱,英國如何把中國(中共)視爲“敵意國家”,後果自負。他稱,中國企業都在看英國政府關於華爲的去留決定,如果英國排除華爲,那麼對英國的貿易絕對會有傷害。
英國政府的這項華爲禁令將導致英國5G推出延遲2至3年,且成本將額外增加20億英鎊,英國文化、數字部長奧利弗·道登(Oliver Dowden)對此稱,“這雖然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但對英國的電信網絡、我們的國家安全和經濟而言,都是正確的選擇,無論是現在還是從長遠來看。”
之前美國政府一直公開警告華爲設施的國家安全風險,官員們指出,華爲與中共軍方密切合作,其設施可被用於幫助中共獲取敏感信息。
此外,中共當局對於武漢肺炎疫情真相的隱瞞,以及在6月末強推港版《國安法》公開撕毀《中英聯合聲明》,都讓英國政府和民間倍感沮喪和憤怒。最新的民調顯示,83%的受訪者都表示不信任中國(中共)。短短几年,中英關係從蜜月期降到冷凍狀態,雙方在多項議題上齟齬不斷,中英關係的“黃金時代”恐怕已經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