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6月5日),美、英、日、澳、加拿大、德國、挪威、瑞典八個國家及歐盟議會的部分議員和政界人士組成的“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正式宣佈啓動。其目的是促進民主國家國會議員之間的合作,在中國問題上協調製定出有戰略性的應對方案,議題包括五方面:維護以國際規則爲基礎的秩序、捍衛人權、促進公平貿易、強化安全和保護國家完整。
該聯盟在聲明中指出,面對來自共產中國的挑戰,過去很多國家都是孤軍奮戰,往往從各自國家利益出發,這些年來同中國之間發展的千絲萬縷的聯繫,使得民主國家的價值和原則往往被擱置一邊。目前在中共對內施壓、對外毫不掩飾其在全球範圍內擴大影響力、同時對民主國家的體制和價值構成越來越嚴重威脅之際,各國之間必須要聯手,共同抵制中共。來自中共的挑戰,其嚴重性不僅僅是某一屆政府、某一個黨派能夠單獨對付的,必須要從長期、跨黨派、跨越國界的視角來看待這一問題,伴以相應的戰略。
聯盟中的美國議會代表馬爾科·魯比奧 (Marco Rubio)表示:“如何應對來自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及其試圖要重新規劃世界格局的野心,是我們整個時代所必須面對的外交政策的挑戰。”
德國議會代表邁克爾.布蘭德(Michael Brand)說:“這一挑戰觸到了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
該聯盟發言人阿姆斯特朗(Sam Armstrong)對美國之音表示,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議員之間,原來就有很多聯繫,大約六個星期前,開始籌辦正式組建“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而直接促使各國議會代表做出這一決定的,是中共當局在武漢肺炎疫情期間的作爲、還有在香港問題上愈演愈烈的政策。
身爲聯盟顧問之一的魏京生指出:“現在不光是從人權方面,而且是經濟、軍事、文化,各個方面都受到了中共威脅……民主國家團結起來,採取一致的對華政策,對中國共產黨的倒行逆施,纔會有一定的遏制。特別是這次中共肺炎的散播,給大家提醒了,這是一個全人類的問題,不是僅僅關係到某一個國家的對華政策問題。”
目前只要是民主國家的議員,都可以申請加入“聯盟”,前提是該國議會必須要有不同的主要黨派的代表領銜、即每一個“國家隊”都必須是由兩名跨黨派代表來擔任“領隊”。
魏京生認爲,聯盟由各國兩黨乃至多黨共同參與,代表了廣泛民意。他們將共同制定政策,促成各國政府行政部門具體執行。
外界分析,聯盟的成立及運作,是民主國家祭出聯手製共的第一招,圍剿中共的討伐之師已然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