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劉超祺博士
編輯: 劉超祺博士
***********************************************************************
2025年 1月10日 節目時長:23:22”
***********************************************************************
20250110《從新年說起》_【音樂緣起第304集】_內容大綱
撰稿、剪輯、主持:劉超祺博士
第一首歌曲是由李香蘭主唱《小時候》。
歌詞這樣子說:「提起小時候,在樹下,在小河邊,爬山,划船,踢毽,打球,唱歌,爬草地, 茅草當金簪等飾物,樹枝當馬鞭。」
歌詞又提到薛平貴和王寶釧兩個中國戲曲中的人物。話說在唐朝,薛平貴出身貧寒,跟相國女兒王寶釧相戀成婚。婚後擔任將軍,帶兵征討西涼,戰敗被俘,被迫娶了西涼公主為妻,十八年後,薛平貴平定西涼,與王寶釧復合,一家樂也融融。
我年幼的時候都有玩扮新郎、新娘的遊戲,你們有嗎?
這是我的《小時候》,你們呢?
———-
各位聽眾:今集《音樂緣起》的主題是《從新年說起》。
「新年」是每個民族訂定曆法的一個循環的開始的頭一天,亦是每年的第一天。每個民族訂定「新年」的日子都可能不同,而西方的民族的「新年」就普遍都訂定在西曆一月一日,即是每年的一月一日,為了區分西方人的新年與中國傳統的「黃曆新年」,一般華人稱西方的「新年」叫做「新曆新年」、或者叫做「西曆新年」。美國、英國、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南韓、北韓和越南等地都將「西曆新年」訂定為當地的「法定假期」。
———-
第二首歌曲是由馮素波、沈芝華、陳寶珠、薛家燕、王愛明合唱的《莫負青春》。
《莫負青春》的歌詞是這樣子寫的:
「青春,真可愛青春!珍惜你光陰似金。應心向書本,努力發奮,若令時候空過,他朝你便怨恨。韶華任虛度,你終生抱憾。奉勸君盡努力求學,在社會他朝擔肩重任。
諸君,教育撫養,賴乎雙親,應當報親恩,應當記親心一番示訓。莫負你好青春,惜光陰!」
各位青蔥少年,一定要留意歌詞,歌詞簡樸、勵志,真是一首發人心省的歌曲!
唐朝杜秋娘的樂府詞《金縷(粵音「女」)衣》有這麼幾句。
《金縷衣》的詞是這樣子的:「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首詞以人生哲理來寓意愛情,花開得燦爛、鮮豔的時候,是攀折鮮花最合適的時候,就要把它採摘下來,不要等到花朵凋謝、人去樓空之後,才去攀折沒有花朵的枝叉。」
《金縷衣》也可以這樣子去演繹:「奉勸各位年輕的朋友:請勿執著現時的榮華富貴、安穩生活,如果你們有的話,因為這都是你們父母給予你們的。奉勸各位珍惜你們年少的時光,努力上進,求學的努力求學,工作的勤奮工作,不躺平,若果錯過了這段寶貴的時光,一事無成,將來就只有輕嘆和悔恨。」
第2節:本集《音樂緣起》的主題是《從新年說起》。
我們現在講述一下「西曆」曆法的歷史,首先要介紹的是「太陰曆」。
「太陰曆」(lunar calendar)是西方古代社會最早使用的曆法,主要是按著月亮環繞地球的周期來編製的曆法,又稱為「陰曆」。「太陰曆法」的計算方式是根據月亮環繞地球運行一周的時間訂定為一個月,稱為「朔望月」,大約是有29.530588日,即是29日半多一點點,為了要用一整日為計算的單位,於是將一個月逐一分為大月30日和小月29日,一年共約為354日或355日。
西方古代的社會以農業為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種秋收。其實,陽曆,即是以太陽對地球影響的週期來計算出來的曆法應該更能幫助農耕,可能是因為遠古時期在黑夜中的月亮的盈虧圓缺特別容易被觀察得出來,所以,古代的曆法大多採用的是「陰曆」,直至古人掌握更多一點天文知識才發現太陽在曆法中的關鍵地位。
———-
第三首歌曲是由Glen Weston主唱1968年一套電影“Romeo and Juliet”(《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插曲“What Is A Youth?”。
歌詞主要是這樣子寫的:“What is a youth? Impetuous fire. What is a maid? Ice and desire. The world wags on. A rose will bloom, it then will fade. So does a youth. So does the fairest maid.
翻譯過來的中文歌詞應該是這樣子的:「甚麼是青年人?像火一般的急性子。甚麼是少女?就是冰冷和激情。世界就在不停的往前推進。玫瑰花會發芽、盛放,然後它就會凋謝、枯萎。青年人亦如此,最美麗的少女也是如此,燦爛的光陰就是如此的過去了。」
人還是要珍惜寶貴的年少時代,奮發、上進!
唐朝詩人孟郊有一首詩,名為《登科後》,這首詩是這樣子的:
「昔日齷齪(粵音「ㄟk」「足」)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白話文翻譯這首詩應該是這樣子的:「年輕的時候,生活困苦,幾經磨練,再不足一提,昔日寒窗苦讀,換來今日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鬱(粵音「屈」)結的頹氣已經煙消雲散,如今意氣風發。春風得意地躍馬飛馳,浩浩蕩蕩的,在一日之內能夠賞遍京城長安著名的景色。」
所以說,在年輕的時候,生活困苦一點,幾經磨練多一點,其實都是好事,所謂好事多磨,付出多少才能夠得到多少,幾經磨練之候,才能擁抱成果。
———-
各位聽眾:我們現在繼續講述一下「西曆」曆法的歷史。
從「太陰曆法」發展出來的曆法是「羅馬曆法」(the Roman Calendar),由於「太陰曆」不完善,「羅馬曆法」又參照了「希臘曆法」(the Greek Calendar),在公元前738年開始使用,但是,計算的方法比較混亂。
古羅馬(Ancient Rome)領袖Numa Pompilius (努馬‧龐皮利烏斯)觀察到太陽每年都會回歸到同一位置上去,是為一年,揉合了之前的「太陰曆法」在「太陽曆法」裏,成為一套「太陰-太陽曆法」(lunisolar calendar),將一年製訂為12個「太陰月」(lunar months),合共355日,稱為「努馬曆法」(Numa’s calendar),於公元前713年施行。
至西元前452年,Numa Pompilius發現一年只有355日,仍然與太陽每年要回歸到同一位置上去的日子不吻合,太陽每年要回歸到同一位置上去的現象稱為「回歸年」(tropical year),為了將曆法準確的調整至「回歸年」,Numa Pompilius於是每隔一年就加上一個特別「太陰月」,一般是加上22日或23日。
從現今對曆法的認識,當時對曆法的計算仍然有一定的偏差。
———-
第四首歌曲是由羅文主唱的《明日天涯》。
明代詩人錢福創作了一首《明日歌》,這首詩歌是這樣子的:「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粵音「搓」「陀」)。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粵音「敍」)。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明代詩人錢福創作的《明日歌》,主旨非常清晰,就是鼓勵人要珍惜光陰,不要蹉跎歲月,今天的事今天做,不要蹉跎到明天。喻意深遠!
———–
又在這裡建議大家在網絡上找一找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大師發表的《轉法輪》這本書、及《為甚麼會有人類》、《為甚麼要救度眾生》和《為甚麼人類是迷的社會》這三篇經文,真相就在裏面。也許就會有對昨天、今天、明天的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或會影響你以後的人生。
———-
各位聽眾:當聽完這首歌曲之後,本節目的時間已經到了。祝各位能把握當下!按著宇宙特性真、善、忍去修好心性,返本歸真!多謝各位收聽!拜拜!
************************************************************************
每周播出時間 :週一~週五:7am、2pm
24 小時不間斷:手機APP :SOH
希望之聲粵語網站:www.sohcradi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