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辯論被認為是近年選舉中,唯一一場能夠聚焦政策而不做人身攻擊的君子之爭。輿論認為共和黨的萬斯從容自信,鏡頭前略勝一籌;民主黨的沃爾茲略有緊張,但平實誠懇。CNN指出,一場中規中矩的辯論在現代政治中已越來越罕見。
君子之爭,內容豐富,聚焦政策
辯論會由CBS主播、前白宮記者歐唐納爾(Norah O’Donnell)與布瑞南(Margaret Brennan)主持,提問包括:外交、經濟、移民、槍枝管制、育嬰假、通膨、墮胎、自然災害、J6國會山莊案等議題。
兩人的辯論以政策說明為主要方向,期間雖有火花,但不見窮追猛打與人身攻擊。兩人也都鮮明地為大選主角、各自的總統候選人的政績辯護。
萬斯不斷提醒選民,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哈里斯(Kamala Harris)是現任副總統,應為民主黨政府失敗的政策負責;沃爾茲則持續批評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是美國諸多問題的根源。

兩人都不否認過去的認知和言行與現在的差異,萬斯承認曾經反對過川普,但他說那是自己那時的錯誤。沃爾茲則承認了實際上1989年北京發生「六四事件」時他並不在中國。
媒體評論
美國媒體對這場辯論紛紛評論。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認為,辯論氣氛有時相當鋒利,但整體而言有內容、聚焦政策。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指出,萬斯幹練成熟,鏡頭前相當討好;沃爾茲平易近人,但略有緊張,偶爾會停頓。
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論,這是一場中規中矩的常態性辯論,在當前美國政治氛圍已越來越罕見。
不少媒體形容萬斯和沃爾茲的辯論展現「中西部友善」吸引溫和派選民。
專家解讀肢體語言
曾在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從事行為分析的納瓦洛(Joe Navarro),從肢體語言解讀了兩人對不同議題的反應,認為在墮胎議題上兩人都傳達出強烈情緒。
相較於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和哈里斯在辯論中的激烈交鋒,副總統候選人萬斯和沃爾茲(Tim Walz)的辯論被美國媒體認為展現「中西部友善」,兩位候選人都是來自中西部的政治人物,展現出的風度吸引溫和派選民。
而擁有超過50年經驗、曾在美國聯邦調查局從事行為分析工作的肢體語言專家納瓦洛,辯論結束後對政治新聞媒體《政客》(Politico)表示,萬斯和沃爾茲的舉手投足透露出更多訊息。
納瓦洛先指出,萬斯的鬍子傳達某種訊號,他是80年來美國正副總統候選人中第一位蓄鬍的,對某些人來說,這代表力量和能力,但是對另一群人、尤其是女性而言,可能被認為帶有攻擊性。
另外,萬斯在辯論過程中的手勢也受到納瓦洛的關註:萬斯多次使用一種「精準抓握」的手勢,將食指和拇指相碰到一起,形成一個OK的手勢,傳達出自信和對議題的掌握度,就像是憑空抓住了一個細節,彷彿捕捉到一隻飛蠅一樣。
納瓦洛說,這強調說話者在某個議題上聚焦,在恰當的時機運用具有說服力的語句。
沃爾茲則是多次直接對觀眾發言,當他批評川普繳納聯邦稅與納稅選民不同時,他用食指指向鏡頭,就像「山姆大叔」的徵兵海報「我需要你(I Want You)」一樣,會成功引起注意。
另外,當沃爾茲對某項議題感到特別熱情時,會睜大眼睛並抬高眉毛,例如談到墮胎議題時,這傳達出強烈的情緒。
萬斯談墮胎議題時也做出了一個引人關注的動作:他不停將手放在胸前並輕拍胸口,心臟對人類有重要意義,手勢傳達出一種情感和真誠。
在關於民主的答辯上,當萬斯發言時,沃爾茲緊皺眉頭,表現出一種負面情緒,顯示對萬斯談話內容的不贊同,準備挑戰對方。
當沃爾茲提到2025計畫(Project 2025)時,萬斯則微瞇雙眼,顯示這對他來說是個敏感話題,他的表情會向對手透露自己欲迴避的話題和弱點。
媒體民調誰是贏家
幾家不同媒體民調顯示,這場辯論會並沒有明顯的贏家。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民調顯示,42% 辯論觀察者認為萬斯贏得了辯論,41% 的人認為沃爾茲表現較好;另有 17% 的人認為兩人表現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