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聲2024年9月8日】(本台記者贺景田綜合報導) 中共地方政府目前即使「砸鍋賣鐵」也難走出財政困境,開始想方設法從私營企業榨取資金。根據中共官方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共政府非稅收入超過2014年全年非稅收入總額,一部分就來自對企業的「罰沒、補稅」。有經濟學家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揪心的現象,無異於「殺雞取卵」。
中共地方政府想盡辦法從私營企業榨取資金
港媒《南華早報》最新報導,從「砸鍋賣鐵」到專項債券,中共地方政府正在想盡各種辦法從企業榨取資金。
今年8月底,中國社交媒體平台上出現了一段錄音,揭示了中國債務危機中一個鮮為人知的側面。
這段錄音的內容,是一名來自中國東部山東省成武縣的張姓市場監管執法人員,與一家醫療科技公司代表之間的對話。在四分鐘的對話中,這名官員以威脅性的語氣,討論了縣每年必須從企業中收取的財政收入目標,以彌補預算短缺。
張在錄音中說,「說句難聽話,扶持一個企業,我真沒那個本事,乾垮一個企業太簡單了……」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陸家嘴論壇創始人之一劉勝軍9月2日撰文表示,這是一個令人揪心的現象。
南早引述一位評論者的話說,「這是當前私營企業面臨的生存狀況。」
另一位評論者補充道:「我理解為什麼有錢人不願意創業了。」
對非稅收入依賴日益增加
隨着房地產崩盤,土地出讓金快速下滑,一向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陷入「入不敷出」的財政困境,這導致公務員發不出工資。去年,天津市公交集團、河南汝州市婦幼保健院等出現拖欠工資現象。與此同時,地方債務也在急劇擴大。
根據中共財政部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去年地方政府的債務總額約為40萬億元人民幣(約合5.64萬億美元),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30%以上。
不斷擴大的債務已成為中共地方政府的一大難題,其一向所依賴的土地銷售和稅收已無法維持日常運作並支付公務員工資。在這個過程中,地方官員開始尋找非常規的收入來源。
一位不願透露名字的中國沿海省份縣級官員表示,每年由省政府設定的收入目標給地方政府帶來了巨大壓力。
這位吳姓官員說道,「年初,地方政府會設定稅收和非稅收收入的目標,我們必須完成。如果失敗,將影響晉陞。」
但是,「由於土地銷售收入減少,縣級稅收下降了三分之二。因此,縣政府需要通過增加稅收和其他收入來源來彌補差額。」
吳表示,「主要的策略就是砸鍋賣鐵。」這是指地方政府通過出售採礦權、國有資源的使用權,並出租房產、大型設備等方式籌集資金。
例如,一些縣級政府已經將林業權出售給了私人企業。
今年,重慶璧山區政府成立「砸鍋賣鐵」工作專班。2023年青海省德令哈市制定《德令哈市砸鍋賣鐵化債實施方案》。
通過這些渠道籌集的資金,通常在政府預算中歸類為非稅收入。財通證券的最新報告估計,這些資金佔據了地方政府非稅收入的最大份額,達到了39%。
官方數據顯示,地方政府對非稅收入的依賴日益增加。根據中共財政部的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的預算收入下降了2.8%。稅收收入同比下降5.6%,至9.4萬億元人民幣,但非稅收入卻增長了11.7%,達到2.18萬億元人民幣,超過了2014年全年非稅收入的總額。
在已經公布上半年預算數據的23個省份中,有16個報告稱非稅收入占其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例如,江蘇33.1%、重慶31.2%、吉林30.2%、青海28.4%、新疆27.3%,山西20.2%。
在公布分項收入的省份中,北京、天津、貴州、雲南等13省份非稅收入佔比上升,福建佔比更是高達42.3%。一些地級市財政收入中的非稅收入佔比則已經超過50%。
而且,越是稅收收入下滑的地方,增加非稅收收入的傾向越明顯。在稅收下滑的11個省份中,近一半非稅收入顯著增長:江蘇、青海和山西,上半年稅收收入分別下滑5.5%、14.8%和20.4%,非稅收入增幅則均超過20%。
劉勝軍:「殺雞取卵」 民間投資更沒信心
非稅收收入增長的背後,一部分是來自政府對企業的「罰沒收入、補稅」。一些案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例如,寧波博彙化工科技(300839.SZ)一度因為「補稅」問題而停產。
劉勝軍認為,這種做法不僅會加劇企業困難,而且嚴重破壞營商環境,影響企業預期。1~7月份,國有投資增速6.3%、民間投資增速為0,有識之士莫不憂心忡忡:
其一,非稅收入往往缺乏透明度,這會引致預期不穩,乃營商環境之大忌;
其次,稅收收入下降,意味着實體經濟困難,此時通過非稅收收入來創收,無疑是一種「殺雞取卵」式的行為短期化。如果放任這種狀況發展下去,民間投資恐怕更沒信心。
但是,吳表示,利用非稅收入來彌補赤字並非新鮮事。自從中共國務院在2023年發布指示,敦促地方政府採取更多措施減少債務後,這一趨勢加速。這個指示首次提及「砸鍋賣鐵」這一表述,間接支持了這一做法。
吳擔憂的是,「砸鍋賣鐵」這類貨幣化政府資產的做法不可持續,地方政府只是在「踢皮球」,把問題往後推。
他說,「出售這些資源的使用權或出租房產和設備,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交易。」而地方政府在匆忙清算資產時,可能由於缺乏盡職調查而面臨損失,並且官員的尋租行為或不可避免。
因此,「有些地方政府由於債務沉重或為了完成財政目標的壓力,不得不以低於市場價出售資產。這發生在我們縣出售某種礦產採礦權時——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價。」
在其他情況下,一些地方官員乾脆要求企業提前繳納稅款。
對此,安徽省東部一位化工企業老闆黃先生說,「如果我們拒絕,他們會讓我們的日子很難過,所以我們只能提前繳稅。」
中國南方某省一名姓葉的地級市財政幹部表示,「在困難時期,我們會與關係較好的企業協商,讓他們提前幾季度繳稅。這樣我們的賬面看起來會比較好,並且能償還到期的債務。」
然而,企業也面臨更高的罰款和費用。據中共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罰款和費用佔地方政府非稅收入的約12%,比前一年增長了10.4%。
山東省的一位餐館老闆表示,過去一年他支付的罰款和費用翻了一倍多。
這位姓李的老闆說,「對我餐館的消防安全檢查增加了兩倍多,我們的罰款上升了160%。」
吳解釋道,由於政府需要還債,通常會從通過罰款和費用收集的非稅收入中提取更大份額。
他說,「以前,政府會將60%的罰款和費用給相關執法部門。但從2022年開始,只有30%。」
「因為執法部門的錢減少了,他們希望通過收取更多罰款和費用來彌補被政府拿走的部分。」
地方官員還通過停止以前給予企業的稅收優惠來增加收入。
葉姓地級市官員表示,有時不得不削減稅收減免,因為,「當財政緊張時,壓力太大了,我們無法繼續維持稅收優惠。」
經營一家上海保安公司的林先生表示,中共政府政策的反覆讓他的業務受到了影響。
林先生說,「2019年,區政府承諾每年給我500萬元的稅收減免,讓我設立公司。但到2024年,他們突然告訴我政策取消了,還讓我補繳2023年的稅款。這個突然的變化打亂了我的財務計劃。」
根據中共財政部的數據,已經出台了地方政府發行3.9萬億元特別債券的指導方針。這些債券不計入政府赤字計算,旨在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並刺激經濟增長。
學者:「飲鴆止渴」不可持續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謝茂松表示,地方政府面臨著巨大的財務平衡壓力:「這是特殊時期,地方財政非常緊張。許多地方政府甚至難以支付工資。官員們面臨著削減債務和推動收入增長的巨大壓力。」而「(國有資產的有償使用)是地方政府自救的一種方式,試圖從內部尋找解決方案。」
謝認為,敦促企業提前繳稅的做法不應成為常態。
他說,「使用非合規的方法增加非稅收入就像飲鴆止渴。這種方法很容易引起公眾的反感,私營企業也會失去信心。這是不可持續的。」
來自沿海省份的吳姓官員則表示,「也許有一天經濟會復蘇。」但「我們只能一天一天地過下去,至少不能讓財政在我們手上崩潰。」
對於經濟學家來說,中國經濟復蘇似乎還很遙遠。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Haibin Zhu)對美國CNBC表示,房價要到2025年甚至更晚才會穩定下來,房地產市場崩盤還沒有結束。
化解當代最大威脅 幫助結束中共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邀請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
責任編輯:林莉
本文章或節目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