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聲2023年4月26日】(本台記者贺景田綜合報導) 據外媒今天報導,在沒有煙火氣的北京也出現了「地攤經濟」,而在上海、杭州、無錫等地,“地攤經濟”早已捲土重來。這似乎表明,李強在拼經濟上正亦步亦趨追隨其前任李克強,以舒緩年輕人居高不下的失業潮和企業的倒閉潮。
沒有煙火氣的北京也出現了地攤經濟
中央社4月25日報導,週末的北京通州一地出現後車廂市集人潮,似乎找回了難得的煙火氣息。
最近的北京二環內出現零星擺攤,可能出現在大商場的外頭,可能出現在知名網紅衚衕旁邊的小衚衕,通常是「50×50」大小的瓦楞紙上擺著簡單的飾品、玩具,業者看上去是「辛苦人」。
而要在北京找到能稱得上火紅的「擺攤經濟」還是要在四環外尋找,如通州的後車廂日落市集、或是朝陽區邊上的盛華屯夜市,前者在去年中共病毒疫情間的8月開張,後者在網紅直播的加值下辦得熱鬧。
報導稱,這種擺攤賺錢方式與幾年前中共前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的「地攤經濟」,沒有甚麼區別,目的都是以路邊經濟紓緩失業潮。李克強在2020年6月赴山東煙台考察時,還形容「地攤經濟」是人間的煙火、中國的生機。
然而,5天之後,《北京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中共央視6月8日發表《一線城市不宜推行“地攤經濟”》,批評“地攤經濟”在一線城市野蠻生長。外界認為,這是習李之間對中國經濟走向出現分歧。
不過,中共現任總理李強,為了拼經濟,上任二十餘日就釋放出延續前任李克強的施政軌跡的信號,讓地攤經濟重回大眾視野。1月30日,北京市在重點商圈組織“開展外擺試點”的消息受到輿論普遍關注。官方說商業外擺不是擺地攤,但民間輿論認為這就是“有執照的合法的地攤”。此前,無錫在2022年12月明確鼓勵打造外擺示範街區,上海自2022年9月就不再全面禁止地攤經濟,上海青浦區、閔行區均有「上海攤」出現,杭州放寬「外擺」限制等。
美國之音曾在《時事大家談》節目中認為,地攤經濟捲土重來,這似乎表明,李克強人走了茶未涼。
據財聯社引述艾媒研究院預計,2023年中國夜間經濟規模將突破30萬億元。大部分攤販消費都是夜間場景,是進一步拉動城市夜經濟線下發展的有效途徑。
4月18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了3月份的失業率,意料之中,數據再次上升。最為嚴峻的,就是16歲-24歲的年輕人勞動力,3月的失業率高達19.6%,2月份這個數據還是18.1%,對比來看上漲了1.5%。有評論說,其實,大家心知肚明,青年就業數據比官方公開的更糟。
有媒體預計,今年6月份之後,青年的失業率不出意外還會飆升。據媒體報導,2023年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到1158萬人。而在2022年,這個數字還是1076萬。
據教育部統計,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076萬人,比2021年增加18.4%。去年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千萬大關,數量創歷史新高。而這個創歷史新高的數據,在今年又被打破。
官宣年輕人失業率在去年達到峰值。據中共黨媒人民網報導,2022年8月1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7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中共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表示,今年以來,就業壓力有所加大。特別是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為19.9%。
青年人失業率是中共政府面臨的一大棘手問題。按照國際標準,在中共病毒(新冠)大流行之前,中國城市地區年輕人的失業率就已經很高,約為13%,2022年7月則達到逼近20%的高峰,15至24歲的城鎮青年人中有近五分之一沒有工作。中國媒體關於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報導屢見不鮮,比比皆是。
據美國之音報導,位於中國北京的經濟學家李泓(應本人要求使用化名)表示,失業率19.9%這個數字意義重大,而他認為真實的失業率實際超過20%:“20%通常是一個心理上的坎,通常不太會想報出來這個數。19.9%就是卡在很邊上了,覺得沒到20%還算OK。”
位於紐約的NGO“中國勞工觀察” 執行主任李強也認為,真實的數字可能更高。儘管中國全面的數字無從知道,但是目前官方公布的數字已經讓人對中國經濟很擔心了,“這個數字太高了。”
東莞兩家工廠同日宣布倒閉
中國曾經是世界工廠,而東莞可以說是中國製造業之都。東莞是中國第15個GDP破萬億、常住人口超千萬的“雙萬”城市,不僅素有“製造之都”和“世界工廠”之稱,更被看作是中國企業的“晴雨表”。
然而,這幾年有關東莞企業倒閉或者員工失業的新聞卻頻見報端。
中國媒體4月4日報導,近日,有網友爆料稱,東莞兩家工廠不約而同發布了停業通知。從網上流傳的圖片來看,這兩家工廠在停業通知中均提及,“由於市場環境影響,訂單急劇下降,公司持續虧損,難以為繼,只好出此下策”。這一消息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報導稱,事實上,這兩家工廠“倒閉”僅僅是一個行業近況的縮影。近幾年受大環境影響,生產成本逐漸上升,市場需求不斷下降,許多企業都陷入了經營困境,這種趨勢對電子信息製造業產生了不利影響。而製造業的凋零,也正是東莞經濟失去活力的根源所在。
網易號《專註解說堂》4月10報導,目前,中國失業的底層打工人太多了,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深圳的許多企業都陷入了倒閉和跑路的境地,這種現象也波及到了相鄰的城市東莞。
近日,東莞市萬江地區一家模具廠因訂單下滑,客戶的貨款沒有及時回收,面臨發不出工資要倒閉的危機。由於深圳公司拖欠他們1500萬的貨款沒有拿回來,這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了連鎖反應的發生。
據報導,這家模具廠門口聚集了大量員工,都是在協商工資問題。今年因訂單下滑,客戶的貨款沒有回收回來,工廠現在面臨倒閉的危機。
另據自由亞洲2月14日報導,中國浙江等地許多企業近期因接不到訂單瀕臨破產。浙江外貿商人劉曉怡說,今年初以來,幾乎接不到訂單,出口商品明顯下降,港口呈現蕭條景象。
她說,“上海港、北侖港現在都非常蕭條。沒有司機,沒有卡車,沒有貨櫃。上海港吞吐量今年可能要被新加坡超過。對美貿易跌到第三名了,美國人把訂單都轉移走了。除了外部制裁,內部的原因也很大。”
另一位女士稱,她去年投資數百萬元的廠,不到半年就倒閉:“主要因為沒有活乾,如今準備把機器賣掉來維持現狀。我已經大半年沒有接到新的訂單了。自己一手創辦的工廠就這麼倒閉了。”
浙江一鞋廠創辦人無奈的說,誰都沒想到今年沒有生意:“這個月說沒訂單就沒訂單了。我們家做了十幾年的生意了,從來沒經歷過今年這樣的行情。我們家客戶主要來自哈爾濱、瀋陽、鄭州,還有石家莊,以往每年哈爾濱、瀋陽的客戶棉鞋都能預訂十幾萬雙,鄭州一個客戶一年訂十來萬雙鞋,今年聽客戶說也沒有生意,所以導致我們的工廠沒有訂單。”
珠江三角洲曾經是中國外商和民營企業最活躍的區域,但是也逃不過蕭條的命運。2月8日,廣東一些工廠因取消老員工的獎勵,引發工人罷工。一位視頻拍攝者說:“今天,這些人在工廠裡面鬧了整整一天。現在一個工廠的好多個部門都沒法正常開線(生產線)。工廠也太難了,打工者更難。工廠訂單下降,老闆要取消老員工的年績獎,還有全勤獎,造成今天罷工的局面。(工廠)三千多人,一千多人罷工。”
浙江一企業負責人呂萬年表示,浙江曾經是服裝等家庭用品出口大省,但是隨着歐美地區的訂單轉移,導致私人企業債台高築。
他說,“現在很多企業的老闆不願意做老闆。去年老闆還說給打工的人打工。今年老闆給自己打工犯不着啦。所以現在高科技、外貿,房地產,他們所謂的‘三駕馬車’也好,提升他們的經濟也好,估計都是說說而已,外貿下滑,出口下滑,房地產也完了。”
責任編輯:林莉
本文章或節目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