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德國之聲引述美國政客Politico新聞網3月26日發自柏林的報道稱,德國最大反對派團體“基督教民主聯盟/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認為透過貿易維持和平的策略已經失敗,呼籲創造一個“對中政策的劃時代轉折”(Zeitenwende in China policy)。
根據“政客”看到的一份立場文件草案,其中概述這個前總理默克爾所在聯盟的新的中國政策要點,即透過經濟合作維持和平的想法,就俄羅斯而言已經失敗,而對中共來說,“也愈來愈失敗”。
其中前言就指出,”對於所有尋求維護、加強和支持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國家來說,共產中國的崛起是21世紀的歷史性挑戰的核心”(the rise of communist China is the central, epochal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 for all states seeking to preserve, strengthen, and sustain the rules-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
這份22頁的文件將由德國聯邦議院的基民盟/基社盟黨團在復活節前後通過。
據德國之聲引述美國 “政客”(Politico)新聞網3月26日發自柏林的報道稱,德國最大反對派團體基民盟/基社盟,認為透過貿易維持和平的策略已經失敗,呼籲創造一個 “對中政策的劃時代轉折”(Zeitenwende in China policy)。
對於這個在默克爾執政16年中推行與北京和俄羅斯親善,以及經濟互賴戰略的德國保守派政黨來說,這是一個顯著的路線調整,而促成這項戰略轉換的誘因,則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中共當局不論在政治或經濟上,在亞洲和其他地區都日益咄咄逼人。
基民盟外交政策議員約翰-瓦德福爾(Johann Wadephul)說:”我們今天有些驚訝地意識到,這也是我們編寫和提交這份文件的原因,那就是,德國政府在關鍵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已經大大落後了。
基民盟副主席、前聯邦衛生部長施潘(Jens Spahn)曾對德國《商報》(Handelsblatt)表示,“在對華問題上,我們必須更有主權意識”。他要求德國和歐盟就對華政策達成一致。
瓦德福爾表示,他們對與肖爾茨政府建立 “全國共識” (national consensus)持開放態度,而 “這一共識應被納入國家安全戰略和歐洲對中國戰略”。不過,該文件仍稱,”從德國和歐洲的角度來看,與中國脫鉤既不現實也不合適”。
為了更好地抑制德國對中國的依賴性,該文件建議在德國聯邦議院設立一個專家委員會,每年提交一份關於貿易、技術、原材料和外貿依賴性的 “中國資產負債表”,總體目標是制定一個 “減少風險” 的戰略。
CDU/CSU的文件還呼籲制定歐洲對中戰略,並與歐盟鄰國建立 “歐洲中國事務理事會”(European China Council),以加強合作,核心要點之一便是加強對等性以及歐洲和德國的主權。
這意味着,在經歷了16年的執政期後,基民盟/基社盟對中國的政策將採取某種新的態度。
報道說,在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里,德中之間最重要的就是經濟關係。默克爾所領導的政府對華政策主要被幫助德國出口經濟打開中國市場的意願所主導。即使在針對中國科技企業華為的問題上,默克爾政府也長時間保持低調,對通過通訊網絡進行間諜行為的可能性避而不談。對於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關於打造一個對抗中共的民主國家聯盟的提議,默克爾也持反對態度。在卸任前,默克爾更是推動一項重要的 “歐中投資協議”,但後來由於北京制裁歐洲議會議員,該協議已遭歐洲議會凍結。
總理奧拉夫-肖爾茨去年宣布了德國安全政策的轉折點(Zeitenwende)。特別是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和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都強調,德國需要一個全面的中國戰略。對於在默克爾執政16年中推行與中俄和睦以及經濟相依戰略的德國來說,無疑是一個顯著的路線改變。
據報道,德國與北京的關係是以歐盟執委會在2019年制定,以目前德國政府的聯合協議中所描述的3個面向呈現:根據這一戰略,北京被視為合作夥伴、經濟競爭者和體制對手(a partner, economic competitor and systemic rival)。
基民盟內主管外交事務的羅特根(Norbert Röttgen)指出:“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全新的德國對外經濟政策”,尤其是烏克蘭戰爭對全球經濟貿易關係帶來的扭曲,已經給德國敲響了警鐘——因為這一切相比 “在中國(中共)武力犯台的情況下德國所將要面對的局面”來說,可能只是 “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