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聲2023年1月10日】(本台記者陈亦然綜合報導)過去幾年的嚴格“清零政策”給中國民眾帶來了無數的苦難,也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更讓外國投資者的熱情大減。雖然北京當局迫於壓力取消了“清零”,但恐怕已經無法挽回歐洲投資者的信心,這些投資者紛紛將目光轉向東南亞國家。有智庫學者指出,臺灣也漸成歐洲重大利益。
根據德國之聲的報導,即使現在北京放棄了“清零”政策,歐盟-東盟經濟委員會執行主任韓弗雷(Chris Humphrey)認為,外國投資者已經選擇了同中國脫鉤以及將供應鏈多樣化。
韓弗雷表示,東南亞國家已經感受到直接外資投資的增長,“而在中國最近以來則沒有看到這一變化趨勢”;中國對許多商界人士來說已經不再是亮眼市場,東南亞則漸漸成為亞洲、乃至全球作業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去年12月,歐盟和東盟首次舉行了峰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當時宣布將從“全球門戶”項目抽取100億歐元投資東盟。“全球門戶”項目是歐洲針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而發起的。
數據顯示,2021年歐盟成員國在10個東盟國家的投資高達近26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4%。2020年和2019年歐盟國家在東盟的投資額分別是185億美元和61億美元。東盟一共有10個成員國,分別是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
報導表示,東南亞國家對歐盟投資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丹麥玩具知名品牌LEGO集團去年11月在越南投資10億歐元建廠,這也是LEGO建造的第一間碳中和工廠。荷蘭垃圾發電集團Harvest Waste則計畫在菲律賓第二大城市宿務修建最先進的工廠。
相比較而言,中國由於其“清零政策”以及中美的緊張關係,正在打擊歐洲投資者的熱情並加快其產業鏈多樣化的布局。一向青睞中國市場的德國企業的態度轉變就是最好的例證。
駐華德國商會報告:在華德企商業信心探底
雖然目前北京當局放棄了“清零政策”,但該政策對經濟損害的影響是深遠的。根據德國商會去年12月15日發布的最新調研報告,在華德企的商業信心以及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在2022年降到歷史新低,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德企正在推動產業鏈的多樣化。
在受訪的近600家在華德企中,66%的企業表示中共的動態清零政策是其2022年度公司業務經營的首要挑戰,這一數字比去年增加了24個百分點。也因此,61%的企業不計畫在未來兩年內投資中國市場或削減投資,10%的受訪企業甚至考慮退出中國市場,其中72%的企業坦言這與中共病毒疫情管控措施有關。
據報導,這份駐華德國商會的調研數據是在2022年8、9月間採集的,並未考量中國放寬防疫限制後的情況。有分析指出,即使中共當局現在取消了“清零”政策,但投資者們擔心政府還會很快收回該政策,或者疫情惡化、致死率居高不下。“中國變得不可預測、不可信賴,也不那麼很有效率了”,這是去年9月歐盟駐華商會發布的報告中的一句話。
在駐華德國商會的這份調研中,38%的受訪在華德企對於2023年的發展抱有積極看法,這一數字大大低於一年前的51%。只有24%的企業稱,2022年他們行業的發展有所改善。
考慮到地緣政治環境的緊張,越來越多的德企正在尋求中國境外多樣化、加強中國境內本土化。根據報告,70%的在華德企正在採取措施降低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相關的風險,例如國際制裁制度。與此同時,德企正在推動產業鏈多樣化,在東南亞國家開展業務。
報導稱,與中國“脫鉤”後受益最大的東盟國家將是越南。美國公司蘋果正在考慮在越南設立MacBooks生產專線;韓國三星的大舉投資,也讓越南成為僅次於中國的生產手機最多的國家。
駐華德國商會去年12月的這份調查報告稱,總體而言,49%的在華德國企業認為中國市場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創下歷史新低。58%的受訪企業表示,和其它國家的市場相比,中國作為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正在減弱。德企更不看好中國的商業機會:與2019年的68%相比,只有30%的德國企業將中國國內的消費增長視為重大商機。
歐洲議員新年伊始再訪台 學者:臺灣漸成歐洲重大利益
1月9日德國國會國防委員會主席史琪曼(Dr. Marie-Agnes Strack-Zimmermann)及自民黨副主席佛格(Johannes Vogel)共同率領德國自民黨國防、外交與人權委員會國會議員訪台,也是繼去年10月德國國會友台小組與人權委員會訪團後,近四個月內的第三個德國國會代表團赴台訪問。
就在同一天,立陶宛國會國安及國防委員會成員也到訪臺灣。根據中華民國外交部的新聞稿,立陶宛國會國安及國防委員會主席卡斯特羅那斯(Laurynas Kasčiūnas),以及該國國會友台小組副主席莎卡琳恩(Dovilė Šakalienė),也率國安及國防事務跨黨派議員及助理一行9人,訂於1月9日至14日來台訪問。
報導指出,立陶宛訪問團一行,是繼去年立陶宛4位次長級官員先後率團來訪後,首個國會高階跨黨派議員團到訪臺灣。
中央社的報導稱,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學者巴爾金(Noah Barkin)在最新發行的新聞信表示,去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羅西(Nancy Pelosi)訪台後,歐洲沒有怕刺激中國而停止與臺灣來往,反而掀起一波訪台潮。
巴爾金分析稱,美國一直鼓勵歐洲多支持臺灣;隨着臺灣總統大選的來臨,美國擴大對臺灣的軍援以及今年作為G7輪值主席的日本把臺灣排入議程,今年臺灣議題可望成為歐中關係的焦點。
此外,去年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以及德國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在訪問北京期間,直言中共出兵臺灣對中歐以及中德關係的不利影響,反映臺灣前途逐漸成為歐洲的重大利益。
相比較而言,歐中關係自2021年以來明顯惡化。當年,歐盟宣布制裁數名在新疆嚴重侵犯人權的官員,而北京也立即宣布對多名歐洲政治家以及多個機構實施制裁。這斷送了2020年達成的歐中投資協議簽署與生效的未來,分析人士認為,近期內解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責任編輯:常青
本文章或節目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