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聲2022年7月27日】(本台記者鄭銘採訪報導)香港跟隨大陸清零政策令其經濟與國際金融地位備受衝擊。有傳港府正考慮將酒店檢疫隔離減至四至五日,爭取首先跟國際通關,而與大陸通關已是「半放棄」狀態。另外,有港大專家建議疫情記者會取消每日公布確診數字的做法,改為發放有用的重點資訊。
正當國際社會恢復正常出入境政策時,身為國際城市的香港礙於大陸「動態清零」政策,有如在夾縫中,一直是「兩頭不到岸」。近日,有傳媒引述政界人士消息稱,無論是港府官員口徑,以至建制派代表人物的公開言論,意向皆是優先與海外通關,側面顯示港府對與大陸通關已是「半放棄」狀態,只是基於大陸的「政治正確」不會言明。
有消息指,香港11月將舉行大型的金融峰會及國際七人欖球賽,是對外重新展示香港國際都會的契機。報道形容,這是向國際開放的「死線」,屆時入境限制一定要放寬。
另外,有消息透露,港府打算將「紅黃碼」和放寬入境酒店檢疫同步推出。目前海外入境人士須在酒店隔離七天,港府正考慮兩個放寬方案,分別是五天酒店隔離、兩日黃碼限制的「五加二」方案,以及四天酒店隔離、三日黃碼限制的「四加三」方案,相信最快在未來一、兩個星期可以作出決定。
時事評論員林匡正認為,港府長期跟隨大陸的「動態清零」政策,令經濟民生承受巨大壓力,國際金融中心的光環嚴重褪色,遠落後周邊的國家尤其是新加坡,因此,今次決定跟國際有限優先通關。
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指,一直都要求入境檢疫由現時的「7+0」,逐步變成「3+4」,再變成「0+7」。對商務旅客全面採用家居檢疫,期間停用疫苗通行證,達到管控效果。
他指,11月的時間未算太遲,始終新政策需要「摸着石頭過河」,但重申「紅黃碼」措施是「多餘」,因為任何抵港旅客只要在檢疫期間確診,就會被送到竹篙灣隔離或居家戴手帶接受監察,疫苗通行證本身亦已有限制高風險人士出行的功能。
另外,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週二(26日)在一電台節目表示,每日下午的疫情記者會沿用目前方法運作已兩年多,純粹以讀稿方式匯報每日確診數字,效率很低,建議取消有關安排,改為發放有用的重點資訊,如每周整合每日封區及指定處所強檢找到的確診人數,再統計無病徵或輕症比例。
他建議港府應善用專家顧問專長,邀請6名政府專家顧問輪流每隔幾日或一周,出席一次疫情記者會,分析疫情數據及趨勢,提供指標予市民參考。
何栢良又說,當每周都有數萬宗個案,肯定會在污水中驗出病毒,而且病毒量高,質疑是否有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相關核酸檢測。他認為應該停止,重整資源做更有用的工作,如疫苗接種等。
責任編輯:張莉莉
本文章或節目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