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巴丟草和他的一位室友開始對「翻牆上網」產生了興趣。
在翻閱大量相關史料後,巴丟草意識到,這場在中國非常罕見的民主運動在摧毀冷戰鐵幕的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巴丟草曾在布拉格的一個冷戰展覽中,看到捷克百姓明確提到,在東歐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的過程中,他們受到89年北京人民的鼓舞。
Art for the 33rd Anniversary of #TiananmenSquareMassacre #六四33周年 #八九 #六四 pic.twitter.com/M1NuxRr2z0
— 巴丢草 Bad ї ucao (@badiucao) June 3, 2022
「六四」更對台灣和香港產生深刻影響。政論人士顏純鈎在臉書寫道,「脣亡齒寒的切身感受,令香港人的正義感突然爆發,六四後百萬人大遊行,各界募捐直送天安門廣場。六四催生了香港第一代的民主鬥士…他們帶領香港人,三十多年延續六四的燈火,反二十三條﹑佔領中環﹑反送中,一浪高於一浪…六四也喚醒了台灣人,進一步認識中共的邪惡本質,推動台灣的民主進程,至今,台灣已儼然成為中國人的民主燈塔。」
這些可能也正是中共強迫中國人遺忘「六四」的原因。今年六四紀念日因為恰逢二十大前,中共的管控更加嚴厲。「天安門母親」的成員被禁言,中國民主黨創黨成員查建國、獨立記者高瑜被軟禁,重慶貴州大批異議人士被帶走旅遊。
雖然「學生」、「廣場」、「33週年」等都成為敏感詞,但自6月3日深夜起,英文的「這是我的責任」(It‘s my duty)被微博用戶大量轉發。
June 4th anniversary is approaching and the censorship machine is revving up on China’s internet.
For example, restriction has been put on keyword “student”. All searchable posts come from official accounts (blue Vs). pic.twitter.com/nqINSDf30Q
— Wenhao (@ThisIsWenhao) June 2, 2022
這句話來自1989年,一名頭系紅色布帶的學生騎自行車前往天安門時,被英國BBC的攝影師詢問為何要這麼做時,他用英文回答道:「這是我的責任。」
"Going to March, at Tiananmen Square"
– "Why?"
"Why? I think it's my duty."This is the 1989 video providing context to the "It's my duty" slogans on Weibo and bicycle emojis this night. https://t.co/Pctbkt6PQB pic.twitter.com/Hlg4Tp8UwI
— Manya Koetse (@manyapan) June 3, 2022
這位青年今年成為中國人悼念「六四」的一個符號。一條由一百多個自行車表情組成的貼文也被廣傳。
https://twitter.com/oilliu1984/status/1532632107297943554?ref_src=twsrc%5Etfw%7Ctwcamp%5Etweetembed%7Ctwterm%5E1532632107297943554%7Ctwgr%5E%7Ctwcon%5Es1_&ref_url=https%3A%2F%2Fcdn.iframe.ly%2Fapi%2Fiframe%3Fapp%3D1url%3Dhttps3A2F2Ftwitter.com2Foilliu19842Fstatus2F1532632107297943554key%3D795c03a4140fad8cd5ca2e84562c2275
Bicycle has also become a symbol. Here is a Weibo post of over a hundred bicycle emojis. pic.twitter.com/VC6xqGBLhf
— Wenhao (@ThisIsWenhao) June 3, 2022
美國知名漢學家林培瑞(Perry Link)相信,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總是在追尋一種代表正義的共同價值觀,鎮壓「六四」造成的理想空虛,遲早會被填補。
他對德國之聲說,「這是深層的東西,共產黨只能壓制、無法毀滅。這也是我對中國政治保持長遠樂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