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30日报导,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沈岿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采访文章中指出,中共当局的“清零”政策带来“意外的侵犯作用”,为确诊者和疑似个案,以及被下令隔离和社区封锁的民众生活带来剧变,“这样的转变可能造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巨大困难,干扰食物供应、住宿、医疗和生育。”
沈岿引用中国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相关法律指出,政府有责任确保隔离中人民的生计,并对基于整体安全而被牺牲的个人利益作出补偿。他认为,政府应对受到影响的人们道歉,并取缔过度执法的事件,“(当局务必)避免任何可能对作出牺牲的少数群体造成更多不便的情况。”
据报导,中国政府过去2年来一直对出现确诊病例的社区采取即刻封锁、大规模采检等措施,在北京冬季奥运会和中国新年前夕,手段甚至更加激烈。
近日,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县长董鸿表示,新年返乡人员“只要返回,先隔离再拘留”,还指这些人是“恶意”回家过年。去年12月,陕西省西安市也发生2名孕妇因防疫措施拖延就医,最后流产的不幸事件;另有数名西安市民因为医院拒诊,导致无法及时治疗死亡。
报导援引北大法律系教授的张千帆指出,疫情防控已成为一场执法“运动”,完全是为了实现零病例,而牺牲了保护个人自由。
他认为,西安2名孕妇流产及其他封锁期间未能获得适切医疗照护的人民,凸显“这个政府没有在防疫和人民其他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北京华一律师事务所的屈振虹(Qu Zhenhong,译音)也表示,某些地方的防疫措施“大于一切”,直指“这很荒谬”。
此外,西安市民因买馒头被防疫人员痛打、河南高中生因填错地址被迫在雪地中站了一夜等事件引发极大民愤,防疫过程中的执法过度也不断被讨论。
清华大学法学教授张建伟表示,执法过度的原因之一是地方官员重视保住职务,而不是为公众谋取利益,“疫情本身就是一场灾难,一系列次生灾难,进一步凸显了社会治理过程中个人自由不受尊重的现实……一些官员有一种担心,如果这里出了案子,会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所以他们必须消除风险。结果,预防措施有些过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