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声2021年10月6日】(本台记者郑铭采访报导)香港民意研究计划星期二(5日)公布港人对新闻传媒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港人对传媒公信力评分创1997年有纪录以来新低,同时有五成人认为香港传媒有自我审查。
香港民意研究计划每半年进行一次关于传媒评价的调查,最新一次调查于9月中下旬进行,以电话访问约1000位市民。在多种新闻传媒之中,互联网和电视继续是市民的主要新闻来源。其中,「互联网」成为港人最主要的来源,占64%,较半年前显著下跌;「电视」及「报纸」分别是60%及28%,同创1993年有纪录以来的新低,当中「报纸」更较上次调查大跌9%。
新闻传媒与言论自由方面,新闻自由程度的满意净值为负18个百分点,比上次调查下跌5%;以10分为满分的公信力评分更跌穿5分至4.81分,创1997年有纪录以来的新低。另外,五成人认为香港传媒有自我审查。
资深传媒人郑景鸿指,在大陆,媒体是中央权力的一部分,新闻运作是服膺于政权,用于宣传,大陆有中宣部制作节目宣传用。香港电台早期是类似英国的BBC,有其社会责任,员工大都是公务员,但其独立运作可以批评政府施政。近年香港电台急速转变,越来越贴近中共主旋律:「越来愈多受欢迎的节目都改变了,如《铿锵集》制作人员全改了,《头条新闻》没有了。」
报章方面,郑景鸿说,大家看到最受欢迎的《苹果日报》消失了,读者去哪了,从今次调查就可看到。电子媒体的新闻节目公信力也大降,甚至商业电台最受欢迎的节目《光明顶》,两位主持人一位已宣布不做了,另一位就放大假。
郑景鸿直言,由于意识形态的转变,导致媒体经营者受到压力,媒体工作者工作有压力。从前做新闻,很少会有记者面对刑责,现在不同了。「当社会的空间日渐萎缩,市民自然较少关心新闻;现在很多人说我不看报纸了,电视也没啥好看,看到新闻都烦,因为主要以官方声音为主。」
他举例如近期保安局长邓炳强称「如无分裂意图,为何庆祝双十?」,认为相关言论「凸显其对历史缺乏认识,现在的香港官员对国家历史文化不了解,其实是有问题。」
对于港府拟立「假新闻法」,郑景鸿认为,谁来定义真或假将是十分危险,强调「一法立则一弊生」,当局不应随便立法:「有某些官员对新闻缺乏深入认知,有一种担心、恐惧,觉得新闻是对他有威胁。首先要解除心魔,不要觉得新闻系(是)某种威胁」。
香港民研副行政总裁钟剑华也质疑,是否对港府不利的新闻便会被定义成「假新闻」。他提到水门事件被爆出时,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也指是假新闯,但真假自有公论,并非由政权定夺。
责任编辑:郑欣
希望之声版权所有,未经希望之声书面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