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皇太后去世,汉武帝的舅舅田蚡复出,担任丞相。次年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再次征召贤良方正的诸儒生,展开对策会议。这次,拔得头筹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儒生公孙弘,他和董仲舒一样,都是研究公羊春秋的大儒。公孙弘是位大器晚成的儒士,40岁才开始研习《春秋》,60岁被推举为「贤良」,参与建元对策;后来出使匈奴,因覆命之言不合汉武帝心意,称病回乡,直到元光元年才复出。
在元光元年的对策环节中,汉武帝询问天人之道,公孙弘在策论中强调天子须身正,为百姓树立信义。他还提出治国安民的八项主张,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国家要节俭,轻徭薄赋,爱惜民力,为百姓创造良好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二是朝廷用人要因任授官,也就是根据才能授予官职,任人唯贤,赏罚分明,使官尽其责、人尽其才。其思想中既有儒家的仁义、讲求德政,认为「天德无私亲,顺之和起,逆之害生」,也有法家的因能任官、法义结合、赏罚分明等,这与汉武帝的治国理念同样契合。
一开始,官员在审核这一百多篇策论时,把公孙弘的文章列为下等。但是汉武帝看过后,却把他的文章选拔为第一。之后,公孙弘被汉武帝召见,因为一表人才被任命为博士,后来又被擢升为左内史、御史大夫和丞相,还被封为平津侯,一路平步青云,成为文臣之首。
公孙弘的主要贡献,在于帮助汉武帝将「尊儒术」的政策落实。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颁布一道兴学的诏书:「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诏书中强调了制礼作乐的重要性,并命太常商议置博士弟子的事宜,希望地方崇尚教化,达到砥砺贤才的目的。于是,作为宰相的公孙弘,与太常官员一同拟定出五经博士设弟子员的措施:
一、遵循「三代之道」,以实现天下「教化」为务,先办好中央官学,而后推广于地方。
二、规定为博士官设置正式弟子五十人。由太常择民18岁以上、仪状端正者充任博士弟子,免除他们所担负的国家徭役赋税。
三、设「受业如弟子」的旁听生。由郡国、县道邑推荐「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优秀青年,经郡守、王相审查属实后送报太常,成为旁听生。旁听生没有定员。
四、定期的考核及任用制度。规定满一年后举行考试,如能通一经以上的,就补文学掌故缺,特别优秀的可以做郎中。才智下等及不能通一经者,令其退学。
汉武帝接受公孙弘的建议,在京师设太学,并选出5名最有学问的鸿儒做五经博士,50名最优秀的青年做博士弟子(太学生)。学生学习的课程为五经,考试通晓其中一艺者便授予下级咨询官吏之职,优秀者可充任皇帝侍从,更加优异者破格提拔。从建元年间兴太学、置「五经博士」,再到元光年的博士弟子制度,太学制度臻于完备。
与兴办太学相应的,地方、郡国也相继开设学校,设立学官,置学官弟子。《汉书‧循吏传》中说:「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武帝在全国范围推广儒家教育,对儒学振兴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博士是朝廷官员,博士弟子中的优秀者也可当官,经学就与政治和仕途产生紧密联系。在汉代朝廷中,许多名臣都是经学大师或博士弟子,出现《汉书‧儒林传》说的「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的盛况。这种学而优则仕的制度,吸引了天下读书人致力于研习经学,并以此作为取仕做官的途径。特别是之前提到的公孙弘,他以个人晚年拜相封侯的励志经历,引领了同时代文士的学经之风。《汉书‧儒林传》中说道:「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势的强大,西汉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博士弟子在西汉时多至千人,东汉末年更增加到三万人。太学不仅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儒家学者和官吏,也为汉武帝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通过兴太学、设置五经博士和博士弟子等政治举措,汉武帝成功地让儒学取代黄老之学,并成为中华王朝正统统治思想。儒学的这种主流地位延续到清朝都没有改变。
(未完,待续)
大纪元文化小组